农历,阴历,阳历是农民必须要掌握的知识。民以食为天,农民伯伯种庄稼看的是农历,而历法分阴历好阳历,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中国的历法源远流长。历史上,自黄帝开始,有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殷历、周历、鲁历,据考古发现,仅《颛顼历》在考古中发掘到较为完备的资料,其余五种历法,至今只留存一些片断。《颛顼历》是颛顼时期人们根据天地运行的规律和日月星辰的变化,参照黄帝的八卦太阳历,制定出的更为适用的历法。它的制定,既传承了黄帝历的精髓,又进行了长时期的精密的天文观测予以校正。现在是日期计算包括公历和农历两种计算,生活中我们经常用的就是公历,农历更是指导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一种计算日期节气的方式。那么,公历农历转换大家了解吗?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公历农历转换是如何计算的。农历,又称夏历、阴历、旧历,是东亚传统历法之一。农历属于一种阴阳历,平均历月等于一个朔望月,但设置闰月以使平均历年为一个回归年,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太阳直射点的周年运动)的变化特征,所以又有阳历的成分。 平年十二个月,大月三十天,小月二十九天,全年354天或355天(一年中哪个月大,哪个月小,年年不同)。由于每年的天数比太阳年约差十一天,所以采用设置闰月的方法使这几年的平均日数尽
农历计算
农历量的接近365.2422日。因1回归年为12.368个朔望月,368/1000=46/125,所以在一百二十五年中应设置四十六个闰年,但因为这样设闰太过复杂,经推算,7/19最接近0.368,故一般的,在19年里中设置7个闰月,有闰月的年份全年383天或384天。又根据太阳的位置,把一个太阳年分成二十四个节气,以利于农业种植等活动。纪年用天干地支搭配,六十年周而复始。这种历法相传创始于夏代,所以又称为夏历。也叫旧历。
农历意义
人们因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因而常把夏历称为“农历”,但二十四节气应根据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而决定,应该属于太阳历部分。因此把夏历称为农历是不恰当的。 我们现行的公历,是一种太阳历又叫阳历,它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运动周期回归年为基础而制定的历法,其历年近似等于回归年。我国现行的另一历法:农历,就是用严格的朔望周期来定月,又用设置闰月的办法使年的平均长度与回归年相近,兼有阴历月和阳历年的性质,因此在实质上是一种阴阳合历。由于它的制定是以月亮运动周期为主,同时又兼顾了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周期,所以既能使每个月份基本与季节变化相符合,又使每一月份的日期与月相对应。
阴阳历换算,农历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历法,又称夏历,民间也称阴历。农历固定地把朔的时刻所在日子作为月的第一天──初一日,即月初所在的日期是按太阳和月亮的位置来推定的,不是机械地安排的。这样就使一个月中任何一天都含有月相的意义,即初一是无月的,十五左右都是圆月的。一个月就以朔望月为主,朔望月的平均长度约为29.53059日,所以有的月份是30日,称大月;有的月份是29日,称小月。12个月为一年,一个历年共354日或355日。
什么是农历?
农历,中国传统历法之一,也被称为“阴历”、“殷历”、“古历”、“黄历”、“夏历”和“旧历”等。农历属于阴阳历并用,一方面以月球绕地球运行一周为一“月”,平均月长度等于“朔望月”,这一点与阴历原则相同,所以也叫“阴历”;另一方面设置“闰月”以使每年的平均长度尽可能接近回归年,同时设置二十四节气以反映季节的变化特征,因此农历集阴、阳两历的特点于一身,也被称为“阴阳历”。阴历和农历的基础不同:农历是以二十四节气为基础的历法,可指导农业生产。每个月有一个节,一个气。阴历是根据月球的运行制定的历法。以月球绕行地球一周为一个月。二、阴历用初一、十五之类的表示,农历不用。三、阴历根据月亮的圆缺可判断大致时间,农历则有阳历时间为据:根据月亮形状判断阴历时间,民谣有初一一条线,初二看得见,初三初四眉弯弯,十五十六圆又圆”,词语有新月、满月、上弦月、下弦月等,具备一定生活常识的人,就可以根据月亮的圆缺等形状,来判断出今天大概是初几还是十几。判断农历的时间,有二十四节气歌,节气与阳历时间的大致对应规律等四、阴历有闰月,农历没有
至今几乎全世界所有华人以及朝鲜半岛和越南等国家,仍然使用农历推算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端午节等节日。 什么是公历?答:公历是现在国际通用的历法,又称格列历,通称阳历。“阳历”又名“太阳历”,系以地球绕行太阳一周为一年,为西方各国所通用,故又名“西历”。我国从辛亥革命后即自民国元年采用阳历,故又名曰“国历”。为与我国旧有之历相对称,故又名曰“新历”。1949年正式规定公元纪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