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戌本《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的第一回中有两处重要的脂批时间:“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甲戌双行夹批:此是第一首标题诗。】【甲戌眉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怅怅!】【甲戌眉批: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芹一脂,是书何幸,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午八日泪笔。】
先看“壬午除夕”,这脂批中重要的“壬午除夕”到底指哪一年的那一天呢?
没有人能够找得到“壬午除夕”的具体日子,因为“壬午”年是没有“除夕”的,就如同阳历二月没有三十一样。
这是因为农历历法是按朔望周期、也就是月的圆缺来编排的,“朔”就是完全看不见月亮的那一天,“望”就是月亮最圆的那一天。月亮绕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称为日,但月亮圆缺一次的时间却约为29天半,不足30天。为了保证农历每月的初一必须是“朔月”,十五必须是“望月”,所以农历中就出现了30天大月、29天小月的大小月现象。如果当年的农历十二月有30天,就有“除夕”年三十;但壬午马年的农历十二月只有29天,所以没有“除夕”年三十。
以朱慈炤的生命中的最后一个壬午马年——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为例,公历1702年的12月31日是壬午年 壬子月 庚申日,即农历马年十一月十三日,那么其后的除夕是哪一天呢?是公历1703年2月15日,也就是康熙四十二年农历羊年癸未年 甲寅月 丙午日。那么公历1702年的哪一天是除夕呢?答案是公历的1702年1月27日,即辛巳蛇年 辛丑月 壬午日。
那为何脂砚斋会特意写下“芹为泪尽而逝于壬午除夕”呢?有两个可能性:
1, 读书人的断句错误。“壬午除夕”的正确断句应该是“壬午。除夕”,分属没有关联的两条批语。甲戌眉批实为【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
“芹为泪尽而逝”是在除夕,但不是在壬午年,而是在壬午年之后的除夕。
2,作者是故意写了个根本不存在的“壬午除夕”。“曹雪芹”是个假名,因此脂砚斋想通过“壬午除夕”这个根本不存在的假日子来暗示读书人,“曹雪芹泪尽而逝于壬午除夕”并非实事,而是假语比拟。
“曹雪芹”意为“抄写勤”,暗喻的是《石头记》的正文部分的创作和修改,朱慈炤以泪为墨,不断精益求精地修修改改、抄抄写写,历尽十年辛苦,方才哭成此书,脂批所写的【壬午除夕,书未成,曹雪芹泪尽而逝】是喻指《石头记》的正文虽未完成,但朱慈炤已经决定从除夕开始,正式停止《石头记》正文的创作和修改,抄写勤从此停笔了,停笔即停墨,停墨即泪尽,这就是“曹雪芹泪尽而逝”的真相。
“脂砚斋”的工作是加注朱批,暗喻的是朱慈炤对《石头记》正文进行加注朱批以提示解读的方向和线索,同样也是“以泪为墨”,哭成脂批,所以加注朱批就是“脂砚斋常哭曹雪芹”。因形势所迫,朱慈炤不得不中止正文的创作和抄写,转而专注于加注朱批,但随着清廷对朱三太子搜捕行动的加强,就连为《石头记》加注朱批也无法继续下去了,虽然朱慈炤还在尽力坚持,但他知道,危险已经迫在眉睫,他必须要尽快停笔,所以是脂砚斋的“泪亦待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