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嘴 大嘴读史
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时机,却因为一个和自己名字犯冲的地方,结果鸡飞蛋打,一命呜呼,成了浮云。
谋臣、名将、枭雄,历史上这样的事情还不少,貌似谁也逃不出这个怪圈,冥冥中自有天意?
这方面,最有名的当属庞统死于落凤坡。
据《三国演义》第六十三回《诸葛亮痛哭庞统 张翼德义释严颜》——
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
但是,《三国演义》是小说,庞统死于落凤坡是真的吗?
据正史《三国志·庞统传》记载,“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
正史的说法是,庞统在攻城战中被流矢射死,并不是在行军途中遭遇埋伏,被射成刺猬的。
但是,问题又来了。
雒县在今天的四川广汉,属于德阳市,就在附近的白马关镇,就有一个叫落凤坡的地方,还有一个有名的景点——庞统祠,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庞统战死沙场而建造的。
是因为落凤坡,庞统才死的?还是因为庞统死了,这地方才叫落凤坡?实在说不清。
不过比庞统早一百多年,东汉名将岑彭死在一个名叫彭亡的地方,倒肯定是真的。
岑彭是东汉中兴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星号尾火虎。岑彭最早在政府军任职,后来投靠了刘秀,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岑彭在民间的名头很响,据说,岑彭在王莽时期考武状元,在决赛中,和对手武艺不相上下,王莽看见岑彭颜值比较高,就钦点了岑彭为最后的冠军。
在各种演义小说和民间戏曲中,“对花刀”、“收岑彭”和“真假岑彭”都是脍炙人口的桥段。
刘秀刚刚建立东汉王朝的时候,全国并未统一,还有两个反对刘秀的地方势力,其中一个就是割据四川的公孙述。
公元35年,东汉大军水陆并进,攻向四川,岑彭是其中一路大军的统帅。
据《后汉书·冯岑贾列传》记载,“彭所营地名彭亡,闻而恶之,欲徙,会日暮,蜀刺客诈为亡奴降,夜刺杀彭。”
岑彭的部队一路挺进,宿营在一个名叫彭亡的地方,岑彭有些忌讳,但部队已经驻扎下来,就打算第二天再换个地方扎营。
没想到,就是这个夜晚,敌人派出的刺客一击即中,岑彭出师未捷身先死。
彭亡这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全称叫彭亡聚,就在今天的四川彭山县的江口镇。
江口镇是四川30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秦汉时叫“彭亡聚”,晋代叫“合水”,宋代叫“安镇乡”,明代才叫“江口”。
据《续汉书·郡国志》记载,“武阳有彭亡聚。”据《水经·江水注》记载:“江水自武阳东至彭亡聚,昔岑彭与吴汉溯江水入蜀,军次是地。”
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刘秀的另一路大军统帅来歙居然也是被刺客干掉的,据《后汉书·来歙传》记载,“蜀人大惧,使刺客刺歙,未殊,驰召盖延……投笔抽刃而绝。”
这安保工作实在是太糟糕了。
到了唐朝,一路军阀李怀光和一个名叫埋怀村的地方对上了。
李怀光是郭子仪一手培养出来的名将,功劳很大,在国家危难的时候,几次平定了叛军的作乱,还有一次在唐德宗被叛军围困的时候,亲自解救了皇帝。
但是,李怀光有性格缺陷,刚愎自用,在太监、奸臣的挑拨下,愤而造反。
李怀光造反的导火索也十分奇葩。据《新唐书·叛臣传》记载,“兴元元年,诏加太尉,赐铁券。怀光赫然怒曰:‘凡疑人臣反,则赐券。今授怀光,是使反也!’抵于地。”
皇帝给了免死的铁券,李怀光认为这个对他的不信任,就毅然造反了。这是什么逻辑?
造反就有人来平叛。正史《新唐书·叛臣传》的记载是:“贞元元年八月,朔方部将牛名俊斩怀光,传首以献,年五十七。”
没说具体的地方,不过《国史补》的描述更细致,“司徒马燧讨李怀光,自太原引兵至宝鼎下营,因问其地名,答曰:‘埋怀村。’乃大喜曰:‘擒贼必矣。’至是果然。”
李怀光被手下部将杀害,而这时,平叛大军正驻扎在一个名叫埋怀村的小村庄,好口彩!
如果说岑彭连夜更换营地,可以逃过一劫,李怀光这个就不是他自己可以规避的了。
到了宋朝,张邦昌的死,同样和一个犯冲的地名有关。
小时候看各种演义小说的时候,张邦昌是彻头彻尾的大汉奸,长大了看了一些史书,才知道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
靖康之耻以后,金国人建立伪楚政权,立张邦昌为楚王,其实就是一个傀儡。
张邦昌并没有显露出汉奸的嘴脸,而是百般推脱,假装生病拒绝登基,甚至以自杀相威胁,最后是金国人以屠城相要挟,张邦昌才不情不愿地当上了所谓的“楚王”。
在当楚王的时候,张邦昌很注意细节,开会的时候,自称“予”而不是“朕”,公文往来也用“手书”而不是“圣旨”。等到金兵撤退,张邦昌立马主动下野,把政权交给宋高宗赵构。
但是,赵家人并没有放过张邦昌。
不久,金国人以张邦昌被废为借口,再度南下,南宋朝廷先把张邦昌贬到了潭州,也就是今天的长沙,然后又下诏赐死了张邦昌。
《宋史》中只是说张邦昌死在潭州,并没有说张邦昌具体的罪名,野史中有说法是张邦昌染指了赵宋的后宫,但谁知道是不是借口呢?帝王的逻辑和一般人不一样。
《大金国志》里对张邦昌之死有比较详细的记载,“方邦昌抵贬所,寓居潭州天宁寺。寺有平楚楼,取唐沈传师‘目伤平楚虞帝魂’之句也。得宋帝赐死诏,徘徊退避,执事者迫之登楼,邦昌仰首,忽睹‘平楚’二字,长叹就缢。”
张邦昌被贬后借居在天宁寺,天宁寺里有个平楚楼,张邦昌其实不想死,接到了赐死的圣旨,犹犹豫豫,后来抬头看见了平楚楼的匾额,认为这是天命,平的不就是自己这个曾经的楚王吗?才长叹一声,投缳自尽。
人名和地名犯冲,说是天意也行,说是巧合也不是不可以,但有些东西根本就说不清,谁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