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英法联军抢走的《易经》,至今流落加拿大,字迹惊艳却被骂印刷体

在印刷技艺极为先进的清朝,宫廷内很多典籍依旧由翰林院进士亲自抄写,一方面他们的书法水平极高,不似印刷那般单调乏味,而且论笔画、结字之精准,也丝毫不输给印刷体;另一方面,很多文献古籍手抄更显虔诚,比如儒家、道家、释家经典著作。

这些手抄本文献一般是供皇家子弟学习使用,而这些版本中又以“精写本”最为绝伦,它们被皇家收藏于内府之中,有的被当作“传家宝”,有的赏赐大臣,还有的赠送外国使节,比如朝、韩、日三国博物馆都有清代皇家“精写本”文物。

原本这类文物想要获得非常困难,只能寄希望于清政府“赏赐”,但1840年以后这种情况改变了。列强用枪炮打开清朝国门,北京被数次攻破,内府、圆明园、各地行宫珍宝被洗劫一空,这些精写本佳作除了被懂书法的日本抢去不少外,法国、德国、英国、俄罗斯、美国也有不少。

在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图书馆,珍藏着一部精写本《易经》,它原本藏于圆明园文渊阁,1860年后被英法联军抢走,后来又被“无偿捐赠”给了加拿大。民国时期曾有华裔收藏家出价1200万希望把它购回,但均被拒绝。

这件作品不论是内容还是书法,都精妙无比、字字千金,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宝贝。首先是内容,《易经》包含“经”“传”两部分,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相传由伏羲、周文王、周公、孔子等历代贤人共同完成,涵盖占卜、星象、历史、文学、哲学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华文明精髓一本通”。

其次是书法,此作写于道光年间,在当时盛行的“馆阁体”基础上,融合唐宋元明诸家特征,端庄大气而不失灵动。起笔多顺锋而入,落笔后有顿笔、衄挫、调锋动作,中锋为主,稍加侧锋。

这部《易经》笔画刚健有力、挺拔饱满,以颜真卿雄健字势为根基,加以欧楷之森严险奇结体、柳公权瘦硬紧实之架构、赵董书风之清丽,给人以整体恢弘大气,用笔细节不失机巧的完美感。结字舒展开阔、四面开张,布白匀整得宜,收放有度。勾挑较为含蓄,转折以圆笔为主,体现“君子藏器”的内敛之美。

这部作品是学习楷书极为上乘的佳帖,法度严谨、笔画到位,书写动作交代清楚,且气韵生动。可惜的是,我们想欣赏到原作还得前往加拿大,实在令人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