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庚申年猴票诞生背后的故事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邮票是国家的名片,设计是桥梁纽带。邮票设计过程,可以让思想升华,让创意落地,让精彩无限。邵柏林先生作为新中国唯一一位邮票总设计师,是中国邮票标志性人物。

今天,我们就从1980年《庚申年》猴票说起,与您一起回顾《庚申年》邮票诞生过程。

01

珠联璧合

邵柏林先生介绍《庚申年》猴票

1979年元旦,邵柏林去看望黄永玉,还有一件事,就是想向黄永玉约一组动物邮票图稿。黄永玉提议道:“何不发行一组生肖邮票呢?十二年我都给你们画!”邵柏林觉得这是个好主意,一周后图稿已成。邵柏林遂将图稿交到邮票发行局,等待局里下一步的消息。谁知,两个月过去了,消息竟石沉大海。

时间一天天过去,猴年的春节却一天天逼近。邵柏林最怕的就是黄永玉所画的图稿,错过了庚申猴年。这么精彩的图稿,一但错过,就要再等上十二年,那就真的太可惜了!

曙光终于出现了。1979年11月6日,邮票发行局建议从1980年开始发行“年票”(签报中的“年票”指的就是生肖邮票)的签报正式报部,签发人是时任邮票发行局局长的宋兴民。1979年11月12日,签报上在供部领导批示的空白处,有邮电部值班室(秘书处)的注:

“一九七九年十一月十二日部长办公会议审查同意发行。”

这个批件是发行系列生肖邮票的根据,也是获得发行“猴年”生肖邮票的尚方宝剑。但是,此时距《庚申年》邮票发行只有短短的95天了,后续的邮票设计、雕刻、印制等一系列工作,必须在95天之内完成,难度可想而知。

02

一波三折

万众期待的新中国第一套生肖邮票的设计印制过程可谓一波三折,艰辛异常。

我国从1967年以后,绝大部分邮票的印制均采用影写,即照相凹版。为什么这套《庚申年》邮票要用雕刻加影写方式印制呢?这源于邵柏林对雕刻版的钟爱。在他的一再坚持下,从第一套生肖邮票开始,就将雕刻加影写方式嵌入了生肖系列邮票的血脉。

“猴票”的印刷是在北京邮票厂的“唯发机”上完成的。“唯发机”是从瑞士引进的设备。谁知印猴票时,套印后红底色总是透过雕刻版线条向上泛红,致使黑的不黑,红的不红。这可难坏了邵柏林和值机的师傅。

凭借着丰富的经验,邵柏林想出了一个好办法——进行猴票印刷的二次创作,特别绘制猴票印刷影写版衬于雕刻版之下,不仅解决了单色雕刻黑版线条下面泛红的问题,更凸显了原画的质感,还原了原画的神髓。

左图:黄永玉作《庚申年》原画

右图:邵柏林作《庚申年》影写版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于北京邮票厂多年没有印刷雕刻版套影写版的邮票,库存雕刻油墨干结。邮票印版上机后,由于油墨太黏稠,机器走不起来。买新油墨,时间又来不及。于是工人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在雕刻墨中加上一种无色透明的混合剂。结果机器是走起来了,可印出来的邮票雕刻线条不黑不立。后来工人又想了个补救办法,往雕刻墨中加铅印墨,但铅印墨不是邮票专用快干墨,机器是走起来了,可邮票印出来一下子干不了,上一版邮票就把下一版邮票的背胶粘脏了,这在行内称为粘连挂脏。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在邮票厂的完成车间和邮票库房临时赶制了许多类似养蚕的晾票架,一个架子五六层,一层放七八摞,一摞20版。晾干后,一检验,不少成品上仍有斑斑点点的挂脏墨点。这个墨点,也成为日后人们在鉴别真假猴票时的参考依据。

展览现场,原国家邮政局邮资票品司司长刘建辉向嘉宾介绍《庚申年》猴票

03

高风亮节

《庚申年》邮票从设计到完成印制,看似简单,成则艰辛,从中可以看出邮票设计特殊的规律。当时,邵柏林认真完成《庚申年》邮票设计任务之后,在填写设计单时,他很固执地坚持在设计人一栏把自己的名字划掉,改为“设计黄永玉,经办邵柏林”。他说,这是黄永玉先生的作品,我只不过在上面做了应该做的工作。这份猴票设计单,折射出当年邵柏林这位邮票设计者的谦虚品格。

1980年“猴票”的诞生

1980年2月15日,中国首枚生肖邮票《庚申年》正式发行。无论造型还是工艺都堪称精品。邮票上的猴子眼睛炯炯有神,绒毛乌黑亮泽。中国传统的大红衬底烘托着喜庆的节日气氛,折射出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中国渴望腾飞的迫切心情。“猴票”的诞生开启了我国生肖邮票的传奇。

【“破版猴”】

购买详询武汉各大邮政网点。

武汉集邮公众号

--------------------------

武汉集邮与文化传媒部微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