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己卯庚辰本:谁改“英莲”为“英菊”

己卯本是脂砚斋“四阅评过”的“己卯冬月定本”,庚辰本是脂砚斋“四阅评过”的“庚辰秋月定本”。这两个打着“定本”旗号的抄本,实际上处于“未定”状态,“英莲”的名字竟然改为“英菊”(“菊”与“莲”的寓意迥然不同)。

英莲是甄士隐夫妇的独生女儿,夫妇视她为掌上明珠。书中介绍英莲时,她才三岁,第二年元宵佳节被拐子拐走,过了多年“打怕了”的生活。长到十二三岁,被拐子转卖给“呆霸王”薛蟠,继而在薛家又遭受夏金桂的无情折磨。作者根据她一生的遭遇,才给他起名“英莲”,谐音是“应怜”。“英莲”一名既象征着她的美丽、纯洁,又隐寓她象池中艳丽的莲花一样,常常饱受疾风苦雨的摧残;面对这种环境又逆来顺受,不敢抗争。“英莲”一名也表达了作者对她“有命无运”的悲悯之情。

对己卯、庚辰本将“英莲”之名改为“英菊”,红学家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为什么要改?因己、庚二本前十一回未抄脂批,不能看到脂砚的解释。想来怕是‘设言应去之意吧’。也许作者后来觉得这小女子虽遭拐卖,却因祸得福进了大观园,反倒比留在甄家遭祸更好一些,故把她的名字也改了。”

红学家根据己卯本避讳“祥”、“晓”二字,考证此抄本是怡亲王府的抄本。怡府组织几个人抄书,为什么前十一回未抄脂批?要知道那些脂批都是“紧要之批”(俞平伯先生语)。是怡府主人指示不让抄,还是抄手懒惰不愿抄?即使没有脂批提示,己卯底本上也会清晰地写着“英莲”二字,抄手会看不见吗?把误抄为“英菊”归咎于抄手未抄脂批,是解释不通的。

上海古籍出版社

是作者想到英莲后来进入大观园,故把名字改为“英菊”吗?英莲进入大观园,过了一段过乐时光,但与她被拐后所受的煎熬和后来到薛家后所受的欺凌相比,真是太短暂了。英莲是“金陵十二钗”之一。通观全书对英莲的描写,作者是不会改动“英莲”这个名字的。因为“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英莲”之名改为“英菊”,第一回中癞头僧嘲甄士隐诗的第二句“菱花空对雪澌澌”,就得改动(菱、荷同生池中。后来英莲改名“香菱”、“秋菱”)。第五回“金陵十二钗副钗”前面的配画:“一枝桂花,下面有一方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也得改变;判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也必须改。因为“英菊”一名与这些诗、配画、判词无任何内在联系。文本中诗、配画、判词均未改,说明作者一点也没有改动“英莲”之名为“英菊”的意思。

己卯本文本图

那么己卯、庚辰本英莲的名字为什么会改为“英菊”呢?那是由于两个抄本的底本上有人已经把“英莲”改为“英菊”,命抄手按“英菊”抄写。查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的《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己卯本,上下册,由冯其庸先生一九七九年六月作序,版次在下册,暂未找到),第一回涉及六个“英菊”名字,由两个抄手分抄,甲抄文本中出现的第一个“英菊”名字;乙分得书稿,抄文本出现的第二、第三个“英菊”的名字;甲再分得书稿,抄文本出现的第四、第五、第六个“英菊”的名字。第四回涉及七个“英菊”的名字,整回由丙一人抄完。甲、乙、丙三人共抄十三个“英菊”的名字,可以肯定地说,有人把底本上“英莲”之名全都改成了“英菊”。更让人瞠目的是,有三名抄手既参与了己卯本的抄写,又参与了庚辰本的抄写。同时或先后组织抄写两个抄本,其目的在于制造“作者稿本”的假像以求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