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本姓卫,由于是卫国皇室之后,又称公孙鞅。卫鞅在秦孝公在位期间,因变法有功被秦孝公封在“商地”,因此获名“商鞅”。在秦国崛起过程中,商鞅变法是如何也绕不开的。卫鞅学成法家之学之后,来到当时的秦国,试图大展宏图。魏国丞相公叔痤很赏识卫鞅,任命他为自己的家臣,但还没有来得及向魏惠王荐举卫鞅,公叔痤就一病不起。
就在魏惠王来探病时,告诉魏王“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恰逢此时,秦孝公苦寻贤能,“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就这样,卫鞅走上了秦国历史的大舞台,并大放异彩。
面对当时秦国的困境,卫鞅使出最现实也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农战”,其手段之强硬,亘古未见。司马迁曾将商鞅变法内容总结为一句话,“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商鞅变法是成功的,“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由于年代久远,商鞅变法很多条例我们已经不能获知,今天笔者给大家介绍一件商鞅变法的遗物,商鞅方升。
商鞅方升目前收藏于了上海博物馆,高2.32厘米,通长18.7厘米,容积202毫升,这件遗物为何如此重要?秦国一统六国之后,最大的贡献是统一了文字和度量衡,这点被后世屡次提及。其中商鞅方升就是变法后秦国的标准量器,其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商鞅方升器壁及底部都刻有铭文,左壁刻有“十八年,齐率卿大夫众来聘,冬十二月乙酉,大良造鞅,爰积十六尊五分尊壹为升”;器壁与柄相对一面刻“重泉”二字;底部刻秦始皇二十六年诏书;右壁刻“临”字。
大家别小看这些铭文,每一个字都是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底部刻的秦始皇二十六诏书,说明秦始皇一统中国后,依旧沿用商鞅变法规定的度量衡。商鞅方升没有古代其他青铜器上饰有精湛和奇丽的纹饰,但却是战国至秦汉容量、长度单位量值赖以比较的标准,为存世孤品。2013年8月,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第三批禁止出境(国)展览文物中,商鞅方升赫然名列其中。
参考资料:《商鞅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