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易学逻辑大义

作者简介:吴克峰,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易学逻辑、中医基础理论,著有《易学逻辑研究》《中国传统类比推理系统研究》(周山主编),发表各类易学、中医基础类文章三十余篇。

内容摘要:逻辑的本质是推理,易学逻辑以历史上的易学家对易学中逻辑理论的阐释与发展、对经典推理系统的构建等为研究对象,其主导推理类型是推类。易学逻辑在中国古代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中医学、天文学、伦理政治思想等方面起到了工具性的基础作用,这是易学逻辑的性质所在。这种工具性的基础作用与易学逻辑的形式化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易学逻辑的发展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实质具体化到中国式形式化的演变过程,其中展现出了不同的形式化路径。易学逻辑形式化的中国式表达称作“阴阳推步”,经典系统是“三式”,九宫法式是其逻辑的同共性基础。

经过数千年的文化发展,无论是象数派,还是义理派,他们对《周易》的研究,远远超过了《周易》本身的文本内容,形成了体积庞大、内容浩繁的所谓“易学”,这是对《易经》研究丰富发展的成果。在易学发展过程中,尤其是象数派,逐步地建立了一套较为严密完整的,以太极、阴阳、五行、天干、地支、八卦、九宫等为符号内容的推理理论。若从逻辑的角度看,这套推理方法是中国逻辑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有科学价值和科学意义的东西,是中国古代知识体系构建的基础,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逻辑,我们称之为“易学逻辑”。

易学逻辑的主导推理类型是推类,是在“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物,远取诸身,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系辞下》)等“取类”方法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类族辨物”(《周易·同人》)、“于稽其类”(《系辞下》)等诸途径,以不同事物之间“类”的关系为依据,实现由此及彼,“触类而长”的推类推理过程。但是,易学逻辑推理理论及其具体推理方法也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代的易学家不断对其进行丰富与发展,因此,对不同时期易学家逻辑理论与方法的研究理应成为易学逻辑思想研究的对象之一。从早期传世文献看,《左传》、《国语》中记载的二十几条早期筮例,说明了先秦易学推类形式多样,例如周山就指出涉及“据象推类”“据辞推理”“象、辞结合推类”的推类方法。(详见温公颐、崔清田主编《中国逻辑史》第一章,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年)建立并形成了不同的“卦序”逻辑系统,出现了律吕系统的早期形态。汉代以后,不同派别的易学家形成了不同的易学逻辑理论与方法,易学中的推类形式更为多样复杂。从推类的向度来看,有固守训诂举大义,以卦爻辞、彖辞、象辞为主要依据的;有通过卦变与爻变的不同方式,使卦爻阴阳属性按不同方式排列(如按节气、九宫排列等)或互换,由本卦变为之卦、互卦、飞伏等新的卦象形式来进行推类,然后再根据卦爻的阴阳属性或卦爻辞进行推类推理;有的则是把干支与卦爻联系起来(纳甲法纳子法),使卦爻的阴阳属性细分为五行属性,依据阴阳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推类,并由此进一步拓展到了五行推类、干支推类等更为复杂的易学推理形式。

汉易在易学推类的理论、规则等方面大大向前拓展了先秦易学推类的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是卦气理论,代表人物有孟喜、京房、郑玄、荀爽、虞翻等人,这一时期, “卦序”逻辑系统的研究也随卦气理论不断丰富,例如出现了“四正卦”“十二辟卦”“七十二候”“六日七分”等;《尚书·尧典》中的“协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的思想与易学思想进一步结合,随着《太初历》(B.C104年)改历的完成,形成了完整化、系统化的律吕、律历和度量衡系统;此外,魏伯阳《周易参同契》中的月体纳甲说、《黄帝内经》中的运气系统、九宫八风等也是易学逻辑的著名代表。太乙、遁甲、六壬“三式”历法日趋完善,逐步形成象数易最高成就,同时也逐步形成易学逻辑的最高形态。至此,易学逻辑完成了自己的原创阶段任务。

易学逻辑理论发展到宋代,学风发生较大变化,有所谓“援图入易”“援儒入易”“援史入易”等,由此形成与汉易“两相对峙”的格局。

从易学逻辑的向度来看,依然可以分为“义理”与“象数”两流。义理派的程颐主张“假象显义”“因象明理”的易学推类思想,朱熹则提出“推类旁通,各随其事”等易学推类理论与方法。象数派以陈抟、刘牧、邵雍为代表,邵雍提出“凡飞走之物,皆可数推”的易学“数推”方法。明清两代易学多因循汉宋两易,又丰富其内容,涌现出许多著名学者,如王夫之、来之德、惠栋、江永、焦循等等。王夫之发展了易学“义理”方面的内容,其推类虽以卦爻辞、《易传》为据,然尚变化;来之德“错综其数”以论象,承继了汉易以来的“象数”传统,尤其是宋易的图书学说;惠栋追考汉儒易学,使汉易“义理”粲然复彰;江永是汉宋易学发展以来的“象数”的集大成者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承继并发挥了“象数”派传统的思想,其《河洛精蕴》中广泛涉及筮法、变占、互卦、卦变、罗针三盘说、遁甲奇门说等,“均抉择精详,论列允当”,其说更具易学逻辑的价值。上述种种,皆是对易学逻辑之“于稽其类”“触类而长”等易学初始逻辑理论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与此同时,伴随着易学逻辑推理方法、易学逻辑推理规则等理论的发展,历史上逐渐形成了体系完整、相对严密、影响深远的易学逻辑推理系统。易学逻辑推理系统以太极、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等作为系统中的初始符号,它们的结合构成了系统中的公理和定理。

易学的哲学本质是“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系辞上》)的“天人之学”,“天人之际”是中国古代精神的核心,易学是“天人关系”的精确化、形式化表现,即“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系辞上》)。易学的这种哲学本质在逻辑上的表现,即可将之视为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基础,是构建中国古代知识体系的重要工具,这是易学逻辑本身的性质所在。从易学逻辑系统的角度来看,由于古天文学、地理学、军事学、乐律学、历法学等各门具体科学是以术数学知识为基础和方法建立起来的,因此它们就成了易学逻辑这个母系统下的子系统,如天文学子系统、地理学子系统、军事学子系统、医学子系统等等。这样,从逻辑的角度我们就找到了中华传统文化中各门具体学科相互联系的纽带。例如,《系辞上》中讲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想,在天文历法中构成了探寻时空规律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定理,同时也是划分地理分野坐标的基本原理,在医学中是划分人体区域及推断疾病轻重、死生以及治则的基本原理,在儒家思想中,直接形成了“不偏不倚,允执厥中”的“中庸”思想,至于道家的清静无为、抱元守一,佛家的万法归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也与此有着密切的联系。中国文化正是靠着这套独特的推理方法,将太极思想、阴阳思想、八卦思想、五行思想、天干地支思想等扩展到各门具体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成为各门具体科学立论的出发点和建构知识体系的方法论,也正是因为中国古代各门具体科学是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点和方法论上,我们才称它为统一的整体大文化或统一的整体科学。

概言之,易学逻辑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中的作用可以表现在其对中国传统医学、中国古代天文学、中国古代伦理政治思想等方方面面,体现了易学逻辑在知识体系构建中的工具性的基础作用,这种基础性作用又与易学逻辑的“形式化”发展密切相关。

易学逻辑“形式化”以象数易学最为典型,其中“式盘逻辑”更是典型代表。所谓“式盘逻辑”是借用“式”的工具来推理的易学逻辑形态,是中国古代逻辑的特有形式,实现中国化的思想可计算这一重要思想的“思想计算尺”。

“式”最初的形式是“栻”,是一个实际的操作工具。《周礼·春官宗伯·大史》记载:“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对此郑玄注解为:“大出师,则大史主抱式,以知天时,处吉凶。”(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八册,第2092页。)意思是古代军队在出征时,需要有太史在战车上抱“栻”同行,以确定方向和吉凶。可见,此处“天时”即“栻”。对此,严敦杰认为此处的“天时”就是六壬式盘(《关于西汉初期的式盘和占盘》,北京:科学出版社,1978年,《考古》,第五期(总第158期),第335页。) 《史记·日者列传》云:“旋式正棊,然后言天地之利害,事之成败。”《史记》司马贞《索隐》云:“按:式即栻也。旋,转也。栻之形上圆象天,下方法地,用之则转天纲加地辰,故云旋式。”《汉书·王莽传》云:“天文郎按栻于前,日时加某,莽旋席随斗柄而坐。”这些说明古代在进行选择时运用到“栻”,而“栻”字的“木”旁也说明它是一个操作工具,《史记·索隐》记载其形状是:上有圆形天盘法天,下有方形地盘象地。易学推理的早期形式是运用“栻”,后来逐步发展到脱离具体工具的“式”,这个“式”成为书写在纸张上的平面化的“思想算法”,如果说早期的“栻”运算具有实质推理特点的话,那末由“栻”发展出来的“式”运算则具有“形式化”推理的特征,反映了中国化的特点。

式盘的经典形式是“九宫”,它是易学逻辑的一般性形态,深刻体现易学逻辑的本质特征。九宫最初形态出自于《礼记·月令》的记载:“孟春之月,日在营室,昏参中,旦尾中。其日甲乙……其音角,律中太簇,其数八……天子居青阳左个。”这里月份的物候天象、干支、律吕等,构成了九宫的基本要素,天子所居与威仪、祭祀活动、政令所出与农事用兵等等,均以之为据。对此,《大戴礼记·明堂》进一步明确规范为:“明堂者,古有之也……所以明诸侯尊卑……明堂月令……二九四七五三六一八”,总结成抽象化的九宫数字。《易纬·乾凿度》云:“阳动而进变七之九,象其气之息也。阴动而退变八之六,象其气之消也。故太一取其数以行九宫,四正四维皆合于十五。”1987年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玉板,(距今5300-56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现收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是九宫早期形式。如下图:

(图为:1987年出土于安徽含山凌家滩玉板)

东汉王充《论衡?诘术》载有“日廷图”,因为只有文字信息而缺少图式,故被后世学者多有推测。2000年3月出土于湖北随州的孔家坡汉简《日书》中有三幅图,其中一幅上端有“日廷”二字(图二,图片取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编:《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7页。),因而三幅图均被认为应当就是汉代广为人知的九宫简略形式(图三,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编:《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第144-145页,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

东汉王充《论衡·诘术》载有“日廷图”,因为只有文字信息而缺少图式,故被后世学者多有推测。2000年3月出土于湖北随州的孔家坡汉简《日书》中有三幅图,其中一幅上端有“日廷”二字(图片取自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州市考古队编:《随州孔家坡汉墓简牍》,北京:文物出版社,2006年,第77页。),因而三幅图均被认为应当就是汉代广为人知的九宫简略形式。

(图为:2000年湖北随州孔家坡出土标有“日廷”汉简)

(图为:2000年湖北随州孔家坡出土汉简“日廷”图)

同样,《黄帝内经》所载《九宫八风》也是九宫的简略形式。如下图:

(图一:明·张介宾《类经图翼(附:类经附翼)》第72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5年版。图二:河北医学院校释:《灵枢经校释》下册,第373页,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1993年6月,湖北荆门周家台30号墓出土秦简《日书》的五幅“日廷图”(图来自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22-124页),一幅“二十八宿占”图。(图来自湖北省荆州市周梁玉桥遗址博物馆编:《关沮秦汉墓简牍》北京:中华书局,2001年,第107页)如下图:

(图为:1993年湖北荆门周家台出土秦简“日廷”图)

(图为:1993年湖北荆门周家台秦简“二十八宿占”盘图)

以上都是九宫的简略形式,反映了九宫的发展过程。安徽阜阳汝阴侯墓出土太乙九宫栻盘是九宫的成熟形态,推算是在汉文帝十五年即公元前165年,如下图:(图来自 王襄天、韩自强:《阜阳双古堆西汉汝阴侯墓发掘简报》,《文物》1978年第8期)可证见司马迁《日者列传》所记载栻盘不虚。

(图为:1977年安徽阜阳汝阴侯墓出土西汉“太乙九宫栻盘”图)

基于九宫同共性基础之上的“易学逻辑”可统称为“推步之学”(《后汉书·方术列传》),后者是前者的中国式表达。“推步之学”有其自身的系列符号、基本规则、逻辑系统等等,这些逻辑系统的核心就是——式盘。详言之,“推步之学”的基本初始符号是:一~九,九~一;基本推理规则是:顺、逆行;一致性原则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系辞上》)或者“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下》)。式盘是易学逻辑中最抽象的形式,由一~九可以带入任意符号系统,如八卦、八风、五行、六气、十天干、十二地支、律吕、二十四节气、六十干支对、紫白、九野、遁甲九星、地理九星、太乙十六将、六壬天地十二神将……式盘每代入一套符号,便形成了其下设的子系统符号体系,对应该系统有相应的语义解释。太乙式、遁甲式、六壬式为代表的易学“三式”是“推步之学”的最高级形态,亦可称之为易学逻辑的经典系统,其逻辑共同性的基础就是九宫。

易学逻辑形式化发展反映了中国逻辑思想的“特殊性”。逻辑具有“共同性与特殊性”,易学的“常式”“法式”“式占”等具有高度抽象的易学形式化推理都是在中国古代的历史环境下产生的,它们凝结了古人的智慧与心血,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我们应当剥去易学的神秘外衣,取其精华,严肃认真地思考其中所蕴涵的逻辑价值、思维价值和科学文化价值。

(根据“中国逻辑史专题论坛”的发言整理。李秀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