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阴阳五行学说ppt课件.ppt

1、掌握阴阳学说、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2、熟悉阴阳与五行的基本概念3、了解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古人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有物质就有生命,有生命就有发展和变化,这种发展和变化是因为有了一种东西在起作用才有的结果。这种东西古人称之为“阴阳”。阴阳学说认为,物质世界是通过阴阳二气交合感应而产生,二者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是宇宙间的基本规律,是推动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力。“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道:道理或规律;纲纪:法度万物:众多的事物;父母:代表根源神明:物质世界的无穷变化阴阳规律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固有规律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萌芽于商周,应用于医学领域则是战国秦汉时期。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抽象概括。可代表两个对立的事物可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寒冷炎热后来,古代思想家看到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因此将阴阳渐次引申用以阐释自然界所有对立统一的事物或现象。如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颜色的明与暗,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时间的早晚等等。《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

如:天地、上下、日月、昼夜、水火、升降、动内外、雌雄等1、抽象性《灵枢.阴阳系日月》所说:“阴阳者,有名而无形”。向上的、运动的、无形的温热的、向外的、明亮的亢进的、兴奋的、强壮的、功能性向下的、静止的、有形的寒凉的、向内的、晦暗的减退的、抑制的、虚弱的物质性的背日为阴2、普遍性指凡属于相关的事物或现象,都可用阴阳对其各自的属性加以概括分析。一切事物内部无不存在着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阴阳两方面。&天---阳---天气清轻向上地---阴---地气重浊凝滞物质运动变化---阳---化气---物质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阴---成形---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3、相关性指阴阳所分析的事物和现象,必须是相互关联的一对事物,或是一个事物内部的两个方面。不相关的事物和现象不宜分阴阳。4、相对性(1)阴阳属性的确定是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是相对而言的。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不是一成不变的。笔的属性桌上的粉笔相对桌为阳地上的粉笔相对桌为阴再如60的水,同10的水相比,较温热而属阳;但当60的水与100的水相比,则较寒凉而当属于阴后半夜前半夜自然界日阳(太阳)月阴(太阴)南—阳(山南、阳坡)北—阴(山北、阴坡)液体(阴)(3)在一定条件下,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

四季的寒来暑往春夏秋冬春夏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相互转化(一)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指阴阳双方存在着相互排斥、相互斗争的关系。例如:昼与夜,寒与热等。阴阳在属性相互对立的基础上,还存在相互制约和消长的关系。对立制约统一(阴阳之间相对平衡)(阴阳互抗)(阴平阳秘)结果秋凉冬寒冬寒渐生以制火热之气)(冬至后阳气渐生以制阴)春夏之温热秋冬之寒凉对立制约含义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及其相互制约关系理解有对立就有斗争,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相互制约防止对方过于亢盛,才能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性。阴阳双方在对立斗争之中相互制约,使事物取得动态平衡应用意义生理上病理上阴阳的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质及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阴平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受到破坏,不能维持相对平衡,即出现“阴阳失调”的病变阴阳互根,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而不是孤立的。阴阳双方各自都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面单独存在。没有阴,就没有阳;没有上,就没有下;热为阳、寒为阴。没有热、就无所谓寒,没有寒、就无所谓热。(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互用,是指阴阳之间具有互相资生、促进、助长的关系。

动物体生命的物质为阴(有形的)如精、血、津液生命的功能为阳(无形的)如气阴精有赖阳气功能的化生(血液、津液赖脾胃、心、肺等脏腑之气化生)阳气有赖阴精的滋养(五脏六腑的功能依赖血液、津液等的营养)《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阳气根于阴,阴气根于阳,无阴则阳无以生,无阳则阴无以化。”功能活动互根互用,资长对方化生供给双方各自以对方作为自己存在的条件人体生命活动是在阴阳消长的调控中,保持着相对独立和稳定的。也就是说,阴阳并不是处于静止和不变的状态,而是在彼此消长的运动变化中保持着相对的平衡。这种运动方式就象潮水般涨落一样,有规律、有次序的向着各自的对立面递增或消减而交替进行。当阳增长时阴必定消退,当阴增长时阳必定消退,在一定范围内总体上保持相对的稳定这种关系称为阴阳的消长平衡。(三)阴阳的消长和平衡消长变化在一定范围、限度、时间内不易被觉察。立夏(热)夏至(热极)立秋(凉)立春(暖)冬至(寒极)立冬(寒)上半夜—阴渐长,阳渐消—阴中之阴下半夜—阴渐消,阳渐长—阴中之阳春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夏至——阳之至极,阴气之始至,日行北至;秋分——阴阳各半,昼夜均而寒暑平;冬至——阴极而阳始至,日南至,渐长至。

冬至春分:阴渐消,阳始长;春分夏至:阳渐长,阴渐消;夏至秋分:阴始长,阳渐消;秋分冬至:阳渐消,阴始长。是指阴阳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在绝对的消长转化运动中保持相对平衡的。当阴阳的消长运动进行到最大限度(极点)时,就要依靠阴阳转化来调整,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从而迫使对方发生根本性的变化,求得了阴阳在整体上的平衡。这种关系,称为阴阳的转化。(四)阴阳的相互转化极,是阴阳平衡允许波动范围的最大限度。临床上又称为“重”“甚”,含有二方面的意思:一是指事物内部转化的可能性,二指促进转化的外部因素。阳极转化点(阴萌生点)阴极转化点(阳萌生点)消长为量变,转化为质变。黎明(阳)中午(阳极)半夜(阴极)黄昏(阴)阴阳学说的应用说明人体组织结构用于疾病诊断指导疾病防治说明人体生理变化概括人体生理功能(一)说明人体组织结构(对立统一关系)按部位:按部位:按五脏:按五脏:阳:六腑阳:六腑阴:五脏阴:五脏阳:上部、体表、背阳:上部、体表、背阴:下部、体内、胸腹阴:下部、体内、胸腹人体部位:上半身——阳,下半身——阴;体表——阳,体内——阴;背部——阳,腹部——阴;四肢外侧——阳,内侧——阴。

阴阳五行学说_五行阴阳护身符用法_五行阴阳传txt下载

脏腑:五脏——阴,六腑——阳;经络:经——阴,络——阳气血:血——阴,气——阳(二)概括人体生理功能(依存、消长关系)物质物质功能功能产产生生供供养养气气产产生生供供养养(三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消长太过的关系消长太过的关系))阴阳失调阴阳失调阴虚(阴消太多);热证(虚热证)阴虚(阴消太多);热证(虚热证)阳虚(阳消太多):寒证(虚寒证)阳虚(阳消太多):寒证(虚寒证)阴损及阳阴损及阳 1、阴阳偏盛——实证 ——阳邪亢盛,表现出热的病变。表现:机体功能亢进,高热、烦躁汗出、口渴、面赤、脉数 “阳盛则热”是指因阳邪所致的疾病性质而言;“阳盛则阴病”指阳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阴液)而言。 2)阴盛则寒——阴邪侵犯机体或阴寒内盛 表现:面色苍白,形寒肢冷,泄泻,舌淡苔白,脉沉等。 阴盛则阳病——阴盛必然会出现阳气损伤,制约阳气的温 煦功能,出现寒象。表现:肢冷、蜷缩、脉迟或脉微细欲绝 “阴盛则寒”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阴盛则阳病”是指阴盛必然损伤人体的正气(阳气)而言。 1)阳偏衰——阳虚则寒——阳虚: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约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 表现:面色苍白、畏寒肢冷、神疲踡卧、自汗、脉微等。

2)阴偏衰——阴虚则热——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 阴虚不能制约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 表现: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口舌干燥、脉细数等。 3、阴阳互损 1)阴损及阳——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 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 2)阳损及阴——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 而同时出现虚的现象。 二者最终导致——阴阳俱损 4、阴阳转化 阴阳失调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向各自 的相反的方向转化。 阳证转为阴证 如:急性温热病---热毒极重----大量损伤元气----突然体温下降、 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的危象 阴证转为阳证 若:抢救及时---四肢转温---色脉转和---阳气得以恢复---好转 先别阴阳。”证候阴阳属性归类 属性 色泽 语声 呼吸 动静 脉象 晦暗低微 无力 无力蜷缩 静默 鲜明高亢 洪亮 气粗 有力 躁动 不安 (五)指导疾病的防治调整阴阳,保持或恢复阴阳的相对平衡,达到阴平阳秘 状态,是防治疾病、指导用药的基本原则。 1、指导预防与养生 原则——阴阳调和 顺应自然界阴消阳长规律 来调节机体之阴阳变化,保持 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可以延年却病。

五行阴阳护身符用法_阴阳五行学说_五行阴阳传txt下载

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确定治疗的原则 原则——调整阴阳、恢复阴阳的协调平衡。 1)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 3、归纳药物的性能中药的性能——四气(寒、热、温、凉、) 升降浮沉阴阳的划分: 四气:温热——阳;寒凉——阴 五味:辛甘(发散)——阳;酸苦咸(涌泄)——阴 升降浮沉:升浮(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阳;降 沉(泻下、利尿、消导积滞、收敛)——阴 阴阳基本概念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 的事物或现象对立 双方属性的抽象概括 阴阳 特征 抽象性 相关性 相对性 普遍性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 对立制约 消长平衡 相互转化 互根互用 相反、相合 基本条件 相互依存、资长 根本 交替涨落 基本形式 阴阳学说中医学的应用 说明人体 组织结构 用于疾病 诊断 指导疾病 防治 说明人体 生理变化 概括人体 生理功能 五行学说认为,世界是以木、火、土、金、水五 种物质构成的,是以这五种物质的特性及运动变化规 律来阐释世界万事万物发生、发展、变化及相互关系 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亦属于古代哲学的范畴。 相生相克 五行:行是运动、变化的意思。五行最初称“五材”,指木、 《左传》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尚书》:“水火者,百姓之所饮食也;金木者,百姓之所兴作 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的运动变化。

木--伸展、易动 土--长养、变化金--清肃、收敛 水--寒润、下行 木曰曲直 弯曲;直—伸直;树木的枝条具有生长、向 上、向外舒展的特征。 引申为:生长、升发、 舒畅、条达 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引申为:炎 “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货农作物的特征。 引申为:生化、承载、 “从革”,是“变革”的意思。金,质地坚硬,可做兵器用 以杀戮。 引申为:清洁、沉降 收敛、肃杀 5、水的特性—— “润下”指水具有滋润和下行的特 引申为:滋润、下行、寒凉 五行归类 推演络绎法自然界各种事物和现象 人体脏腑组织生理、 病理现象 1、取象类比法 ——是将能反映事物或现象本质的特征与五行 的抽象属性进行比较,凡与五行中的某一行抽象属 性相似的,就归属于五行中的某一行。例:方位配 五行,旭日东升,与木之升发特性相类,故东方归 属于木。 五方与五行中原土地肥沃,孕育万物, 与土的生化、承载特性相似 五色五音 五味 五方五季 五官形体 五声变动 2、推演法——根据已知的某些事物或现象的属性,再推 演与之相关的其它事物,以得知这些事物的五行属 已知肝属于木(大前提),而肝合胆,主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小前提),故胆、筋、爪、目 皆属于木。

五行学说---天人相应为指导思想---五行 为中心---空间结构的五方、时间结构的五季、 人体结构的五脏为基本框架---人体的生命现 象与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联系起来---人体内 外环境的五行结构系统----说明人体以及人与 自然环境的统一体。 非静止地、孤立地将事物归属于五行; 是以相生、相克的关系阐释正常生理状态, 以相乘、相侮来阐释事物之间的异常现象,在人 体表现为病理状态。 相生生,即资生、助长、促进 之意。五行相生,是指木、火、 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 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 相生次序是:木火土 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 的资生、促进和助长。 五行相生含义: 木生火:火要依靠柴薪来维持燃烧或钻木而生火 火生土:土要依靠太阳来普照或木被焚烧后就变成灰烬 土生金:金要依靠山岩来储存 金生水:水要依靠铁器来开导疏通或烧锻金也可变为水 水生木:木要依靠雨露来灌溉 克,即制约、克制、抑制之意。五行相克,是 间存在着有序的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相克次序是:木土 相克我克、克我关系——《内经》——五行相克关系 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行的克制和制 五行相克含义木克土:树木可以入土 火克金:烈火可以溶金 金克木:金可以伐木水克火:水可以灭火 制,制约、克制。

化, 化生、变化。五行制化,是 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 相互制约,维持事物间的平 衡协调,推动事物间有序的 五行制化的规律是:五行中某一行亢盛时, 必然随之有制约,以防 止其亢而为害。即在相 生中有克制,在克制中 求发展。 “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 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1、相乘 乘,即乘虚侵袭之意。 五行相乘——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相克太 过,超过正常制约的程度,使事物之间失去了正常的协 调关系。又称“倍克”。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相 乘用于说明异常(病 理)变化。 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 太过—所不胜过亢,对其所 胜过度克制。如“木旺乘 不及—所胜过弱,其所不胜的克制即显得相对过强。如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不胜过亢,又有所胜过弱,则更易 相乘。 2、五行相侮侮,即欺侮,有恃强凌弱之意。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原来“克我”的一 行进行反向制约和克制。又称“反克”。 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 相克用于说明正常(生理)情况, 相侮用于说明异常 (病理)变化。 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 太过—所胜之行过亢,反向制 约其所不胜行。如“木旺侮金”。 不及—所不胜行过弱,受其所胜 行的反向制约。

五行阴阳护身符用法_五行阴阳传txt下载_阴阳五行学说

如“金虚木侮”。 太过且不及—既有所胜行之过亢, 又有所不胜行的过弱。 如既有木 亢(肝气亢逆),又有金虚(肺气 虚弱),出现“肝火犯肺”。 相乘和相侮都是不正常的相克现象。相乘与相侮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是按五行的相克次序发生过 度的克制;后者是与五行相克次序发生相反方向的克制现象。 相乘与相侮的联系是:两者可以同时发生。如 《素问〃五行 运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 五行相乘与相侮的关系五行学说 的应用 指导疾病 诊断 指导疾病 疗治 说明五脏病 变的相互影响 解释脏腑 生理特性 1、说明脏腑生理特性 五行学说将人体的内在脏腑分别归属于五行,以五 行特性来说明五脏的部分生理功能。 例:木性曲直,条顺畅达,生发的特性——故肝喜 条达而恶抑郁,有疏泄功能,故肝属木; 脾有运化水谷,输送水谷精微,营养五脏六腑、 四肢百骸之功,为气血生化之源,故脾属土。 2、说明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 (1)五脏之间的滋生关系 例:木生火,肝木济心火,肝藏血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正常。 (2)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例:心属火,肾属水,水克火,即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 火亢烈,肾水能制约心火。

(3)五脏之间的制化关系 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他脏的资助而 不至于虚损;又能克制另外的脏器,使其不致过亢。 例:脾气(土),其虚,则有心(火)生之;其亢,则有肝 某脏有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有病也可以传至本脏。这种病理上脏腑间的相互影响称之为传变。 运用五行学说阐释五脏病变的相互传变,分为 相生关系的传变和相克关系的传变。 相生关系 ——脾气虚(子脏)心血虚(母脏)心脾两虚 肝火亢盛肺金无力制约肝火日久化火肝火犯肺 如:面色青、喜食酸味,脉玄,可诊断为肝病。1.四诊与五行合参,确定五脏病变部位。 2.四诊与五行合参,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 3、色、脉合参,结合五行生克规律来推断疾病 的预后。 (四)指导疾病的防治1、控制疾病的传变 五脏中某一脏有病,可能传及其他四脏。故临床治疗时,除对所病本脏进行 治疗之外,还要依据其传变规律,调节其他脏腑,以防止其传变。 如:肝气太过,或郁结或上逆,木亢则乘土,病将及脾胃,此时应在疏肝 平肝的基础上预先培其脾气,使肝气得平,脾气得健,则肝病不会传于脾。 疾病的传变与否,主要取决于脏气的有盛有衰。 “盛则传,虚则受”,是五脏疾病传变的基本规律。

(1)依据五行相生关系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虚则补其母 实则泻其子 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 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相生治法滋水涵木法 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 益火补土法 培土生金法 金水相生法 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滋养肺肾阴虚的方法 根据相生关系确定的常用治疗方法 (2)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则和治法: 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佐金平木法、泻火补水法和培土制水法四种。 相克治法 抑木扶土法 以疏肝健脾药治疗 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培土制水法 佐金平木法 泻火补水法 木的一种治疗方法。泻心火滋肾水 青色、酸味入肝,如白芍、山茱萸味酸入肝经以补 肝之精血; 赤色、苦味入心,如丹参色赤、黄连味苦入心经以 活血安神; 黄色、甘味入脾,如灶心土色黄、人参味甘入脾经 以补益脾气; 白色、辛味入肺,如生姜味辛,石膏色白入肺经以 滋养肾阴等。五行 基本概念 质的运动变化。五行 特征 五行学说中医学的应用 解释生理 现象 指导疾病 的治疗 指导疾病 的诊断 说明五脏 病变的相 互影响 说明脏腑 的生理特性 说明五脏之 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