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今天聊一聊京剧使用西洋乐器伴奏这一话题。
京剧使用西洋乐器伴奏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这个历史据说也比较早,据说在民国初年就有人尝试了。文献记载,江南名旦冯子和就在她的戏里用过西洋乐器,当然,这种尝试是局部的,不显山露水的,有人认为,是样板戏开创了京剧加配西洋乐器的先河,这是不对的。
大家知道样板戏这种新的京剧形式,采用的伴奏形式就是中西结合。在样板戏里,有传统的京剧伴奏,京胡京二胡,月琴等等,也有西洋乐器的加入,比如说小提琴,钢琴甚至大型的西洋乐队。
大型西洋乐队伴奏下的新京剧
有人说这大大地丰富了京剧的伴奏,实际这些人是没有弄懂这么一个道理:任何东西最好的状态不是杂交以后,而是保持原生状态,大自然的产出粮食蔬菜水果如此,文学艺术其实也如此,杂交只是为了量产,抗病,但是否是物质的最好状态还真不好说。
因此,无论是食品还是文化产物,被转基因嫁接的东西,贻害无穷!是会有很多的缺陷和不良后果的。
其实,样板戏这种文化形式,就是一种转基因。有人说这是改革是与时俱进!实际是不伦不类,鸠占鹊巢。杂交转基因的东西,从来也不是什么好的优良品种,就跟马跟驴生出来的骡子一样,天生自带缺陷,并且这种缺陷是无法逆转的。今天的人都知道转基因食品很多都是有害的,其实食品如此,文化产物的转基因也一样。
五彩缤纷的转基因玉米
那么这种京剧用西洋乐器进行伴奏的尝试,是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开始呢?其实这种尝试也是从上海开始的。
上海作为中国的对外窗口大码头,是一条连接中西方文化通商的纽带,很多的新鲜事物都是由这里产生出现的。其实,今天看来,京剧的改革,每一步似乎都和上海有关。梅兰芳,荀慧生等一些大师的一些革新,也是他们去了上海,回北京以后,对京剧开始着手进行改革的。
大上海
有人就说我反对改革,实际我并不反对改革,但是呢,怎么改那是学问,不是碧螺春对威士忌就算改革,同样,改革得改的好,往好改,好的留下,坏的去掉,借鉴就是借鉴,不能代替,融合的好并且还得以我们为主,借鉴人家西方的东西的目的,也是来增益我们中国的东西,而不是把我们中国的东西改得不伦不类,最后成了四不像、转基因,这样的改,是值得商榷的,要是这样我看还是不改为好。
那么,文献上有明文记载的京剧大量使用西洋乐器这种尝试,是在哪一年呢?是在大约20年代左右吧,1925年5月17日上海的《申报》第七版,就刊登过署名“家骥”的的一篇短文,他是这样写的:
旧沪上第一大报《申报》
“五月八日,东方人寿保险公司假座开明剧场开联欢之会。八时起演,演员咸票友。
剧目:马艳冰,自来丑君之《小放牛》,林钧甫,自来丑之《打花鼓》,马君之《醉酒》,林君、朱桂卿君之《戏凤》。”
“和唱音乐均用西乐,颇觉新颖,然终不如丝弦之丝丝入扣。过门亦未着力,未能如丝弦之融洽。此或系未能纯熟而臻巧妙之境耳。开场动作等,无锣鼓相和,似觉无劲,且太嫌清静。然锣鼓喧天,亦似太闹。“
西洋乐队伴奏京剧
京剧《小放牛》
这里记载了这种新鲜尝试当时的效果和作者的感想,他认为皮黄用西洋乐器伴奏,虽然感觉“颇觉新颖,然终不如丝弦之丝丝入扣”还有就是没了锣鼓,似乎即无力有太过清净!其实中西乐器各有优短,本来嘛人家那东西它就不是给你们这玩意儿准备的,合适才怪!
”总之,如用西乐,必须细加考虑,则前途不无希望。丝弦本我国擅长之艺术,亦未可一笔抹煞。去芜存精,则自亦有其可取之道。深望海内顾曲家于两方不分轩轻,多存其真,研求一折中办法,为剧界图一新纪元焉!”
其实,前辈的很多艺人也都尝试过把西洋乐器加到京剧里,但是最后基本还是不成功,直到样板戏,几乎举国之力,弄出了几出大戏,工程之浩大,令人咋舌!它是一种中西结合的新东西,特性上西方的形式更多些,说是京剧,实际这样的东西和乱弹皮黄从形式到内容已经渐行渐远,这一点很多人并不明白。
欢迎关注荷露团珠谈戏说戏聊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