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相学大全 > 正文

马氏体强化机制

2012春季学期材料力学性能课程论文铁碳马氏体的强化机制摘要:本文以铁碳马氏体的组织形貌以及马氏体转变过程为出发点,引述了马氏体的主要强韧化机制。并通过引用各学者的实验结论,得到了铁碳马氏体的强韧化机理。关键词:马氏体,强韧化机制,高强度钢,低碳钢,时效马氏体概述马氏体()是黑色金属材料的一种组织名称。将钢加热到一定温度(形成奥氏体)后经迅速冷却(淬火),得到的能使钢变硬、增强的一种淬火组织。马氏体最先由德国冶金学家(1850-1914)于19世纪90年代在一种硬矿物中发现。马氏体的三维组织形态通常有片状(plate)或者板条状(lath),但是在金相观察中(二维)通常表现为针状(-),这也是为什么在一些地方通常描述为针状的原因。马氏体的晶体结构为体心四方结构(BCT)。中高碳钢中加速冷却通常能够获得这种组织。高的强度和硬度是钢中马氏体的主要特征之一。20世纪以来,对钢中马氏体相变的特征累积了较多的知识,又相继发现在某些纯金属和合金中也具有马氏体相变,如:Ce、Co、Hf、Hg、La、Li、Ti、Tl、Pu、V、Zr、和Ag-Cd、Ag-Zn、Au-Cd、Au-Mn、Cu-Al、Cu-Sn、Cu-Zn、In-Tl、Ti-Ni等。

目前广泛地把基本特征属马氏体相变型的相变产物统称为马氏体。马氏体相变特征马氏体转变的一般定义为:过冷奥氏体以较快的速度冷却,抑制其扩散性分解,在较低的温度下发生的无扩散型相变称为马氏体相变。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1)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相变。马氏体相变时没有穿越界面的原子无规行走或顺序跳跃,因而新相(马氏体)承袭了母相的化学成分、原子序态和晶体缺陷。马氏体相变时原子有规则地保持其相邻原子间的相对关系进行位移,这种位移是切变式的。原子位移的结果产生点阵应变(或形变)。这种切变位移不但使母相点阵结构改变,而且产生宏观的形状改变。(2)产生表面相变时浮突。马氏体形状改变使先经抛光的试样表面形成浮突。马氏体形成时,与马氏体相交的表面上发生倾动,在干涉显微镜下可见到浮突的高度以及完整尖锐的边缘。(3)新相(马氏体)和母相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位向关系。马氏体相变时在一定的母相面上形成新相马氏体,这个面称为惯习(析)面,它往往不是简单的指数面,如镍钢中马氏体在奥氏体(γ)的{135}上最先形成。马氏体形成时和母相的界面上存在大的应变。为了部分地减低这种应变能,会发生辅助的变形,使界面改变。由于马氏体相变时原子规则地发生位移,使新相(马氏体)和母相之间始终保持一定的位向关系。

体相_orowan强化机制_马氏体主要强化机制

(4)马氏体相变具有可逆性。当母相冷却时在一定温度开始转变为马氏体,把这温度标作Ms,加热时马氏体逆变为母相,开始逆变的温度标为As。(5)马氏体转变是在一个温度范围内完成的。当奥氏体到达马氏体转变温度(Ms)时,马氏体转变开始产生,母相奥氏体组织开始不稳定。在Ms以下某温度保持不变时,少部分的奥氏体组织迅速转变,但不会继续。只有当温度进一步降低,更多的奥氏体才转变为马氏体。最后,温度到达马氏体转变结束温度Mf,马氏体转变结束。马氏体的强化机制金属的强化机制大致可分为固溶强化机制、第二相强化、形变强化及细晶强化等。近年来对马氏体高强度、高硬度的本质进行了大量研究,认为马氏体的高强度、高硬度是多种强化机制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的强化机制包括:相变强化、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形变强化和细晶强化等。3.1相变强化马氏体相变的强化重庆316L不锈钢管研究认为:在不锈钢中具有最高硬度的(2(13Cr-IC)(640-700[1V)属于马氏体系不锈钢,马氏体组织的结构非常微细,而且在其内部存在高密度的位错,若使碳过饱和固溶还能提高强度。另方面,经过最后的回火处理可以得到碳化物等析出物弥散细微分布的组织。

马氏体系不锈钢用固溶碳量和加火处理可以调整其强度。例如,(13Cr-O.3C)从i000~C的高温奥氏体区急冷时,发生固溶0.3%C的马氏体相变,再经回火热处理就会使碳化物等析出物呈微细弥散分布。其强度可达到约.2细晶强化人们早己知道晶粒大小影响金属强度。铁素体晶粒大小对退火的软钢屈服强度的影响,可以看出晶粒直径d与屈服强度间有着直线关系,晶粒越细屈服强度越高。这种屈服强度与晶粒大小间的关系称霍尔佩琪法则,因变形在晶粒内运动的位错在晶界其运动被阻,所以晶界大量存在的细晶粒材料,其强度很高。前述的固溶强化、析出强化及加工硬化若过分提高强度,则会使韧性受损。所以,有时根据加工、使用条件使强度有一定限制。另一方面,当晶粒细化时不但不损坏韧性,而且还能提高强度。现在,对钢铁材料的晶粒细化的研究非常盛行,并以“超级金属的技术开发。为题进行着开发,通常不锈钢的晶粒直径为数十微米,但在这些课题中正在研究一种制造方法,使金属晶粒有1/100到数百毫微米(nm),例如,晶粒直径为300nm的奥氏体系不锈钢其拉伸强度为1100N/mm2,约是通常粒径材料的2倍。为了能在不损害韧性的前提下得到高强度,对这种方法寄予了很大的希望。

体相_orowan强化机制_马氏体主要强化机制

在JIS规定的不锈钢中存在具有微细组织的不锈钢,这是把不同组织复合的双相系不锈钢。(25Cr—6Ni—3Mo—N)具有在铁素体母相中分布着岛状奥氏体相的组织,由于为复合组织故各组织很细微。另外,由于加入了氮使之固溶强化提高了强度,耐点蚀性也得到改善。由于晶粒细化和固溶强化的复合作用,使得双相钢的屈服强度等强度特性好于奥氏体系和铁索体系。3.3固溶强化纯金属由于强度低,很少用作结构材料,在工业上合金的应用远比纯金属广泛。合金组元溶入基体金属的晶格形成的均匀相称为固溶体。纯金属一旦加入合金组元变为固溶体,其强度、硬度将升高而塑性将降低,这个现象称为固溶强化。固溶强化的机制是:金属材料的变形主要是依靠位错滑移完成的,故凡是可以增大位错滑移阻力的因素都将使变形抗力增从而使材料强化。合金组元溶入基体金属的晶格形成固溶体后,不仅使晶格发生畸变,同时使位错密度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在碳含量小于0.4%时,马氏体的屈服强度随碳含量增加而升高;碳含量大于0.4%时,马氏体的屈服强度不再增加。这一现象的普遍解释为,固溶的间隙C原子处于Fe原子组成的八面体的中心位置,马氏体中的八面体为扁八面体(奥氏体中为正八面体),原子溶入后形成以C原子为中心的畸变偶极应力场,该应力场与位错产生强烈的交互作用,令位错运动使马氏体强度升高。

orowan强化机制_马氏体主要强化机制_体相

当含碳量高于0.4%时,C原子间距太近,产生的畸变偶极应力场彼此抵消,降低了强化效果。3.4形变强化生产金属材料的主要方法是塑性加工,即在外力作用下使金属材料发生塑性变形,其具有预期的性能、形状和尺寸。在再结晶温度以下进行的塑性变形称为冷变形。金属材料在冷变形过程中强度将逐渐升高,这一现象称为形变强化。钢变形时给结晶加上了剪断应力,在位错运动的同时,给结晶导入了大量的位错。加工 硬化加工轧制和拔丝这种塑性变形使晶体内的位错密度增加,是强化钢的方法。据重庆304 不锈钢卷板研究证明这种加工硬化作用奥氏体系比铁素体系大得多。在18Cr-8Ni组成的亚稳 定奥氏体系,因位错密度增大的硬化和马氏体的生成(加工引起相变)容易得到高强度。利用 加工硬化的材料称硬化材,其强度可根据轧制率的变化按H(硬级)、3/4H和1/2H的强度水 平划分,SUS 301(17Cr-TNi)硬化材在家庭电器机械的压簧和汽车的引擎垫圈、通信机械的 连接器材等板弹簧制品方面使用非常普及。由加工硬化引起的马氏体具有磁性,所以SUS 301 (17Cr-15Mn-1.5Ni-O.35N),该钢是用锰取代了中的镍,由于其性质的不 同,可以固溶更多的氮。

就是说,可以得到前述的固溶强化的效果。在固溶化处理状态下SUS 304的硬度约,而AISl 205的硬度约2701]V,再进行加工时可发现显著的加工硬化特 性。所有钢种随着压下率增加的同时,硬度也上升。 3.5时效强化 时效强化也是马氏体强化的一个重要因素,马氏体相变是无扩散相变,但在马氏体形成 后,马氏体中的碳原子的偏聚(马氏体自回火)就能发生,碳原子发生偏聚(时效)的结果, 碳含量越高,时效强化越显著。 时效强化是由C 原子扩散偏聚钉扎位错引起。因此,如果马氏体在室温以上形成,淬火 冷却时又未能抑制C 原子的扩散,则在淬火至室温途中C 原子扩散偏聚已自然形成,而呈现 时效。所以,对于MS 高于室温的钢,在通常淬火冷却条件下,淬火过程即伴随自回火。 3.6 亚结构强化 亚结构强化主要指孪晶或层错的强化作用,其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位错与孪晶的弹性交互作用; (2)位错穿过孪晶构成滑移轨迹的曲折; (3)孪晶阻挡位错运动。 应当指出,孪晶的强化,据认为是由于碳原子在孪晶界面上的偏聚所造成的,其强化作 用的贡献与钢的含碳量关系密切:当碳含量小于0.3%时,马氏体的强化主要寄托于间隙原子 的固溶强化;当碳含量为0.3%-0.6%时,马氏体强度的提高除得益于固溶强化外,还可有孪 晶和位错亚结构的强化贡献;当碳含量大于0.6%时,孪晶的强化作用显得很弱。

结论:马氏体由于其高强度,高硬度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我们在应用马氏体 的同时,要了解马氏体的强化机制,从而通过不同机制对马氏体强度的影响,找到提高马氏 体强度的方法。结果表明,马氏体之所以有高硬度,高强度是多种强化机制的综合作用结果。 其强化机制包括相变强化、固溶强化、时效强化、形变强化和细晶强化等。各种强化机制相 互作用,相互促进。 参考文献 超高强度马氏体时效钢的发展[J].特殊钢,2004,25(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