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一次偶然与易经相遇,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来接触也是感悟历史的偶然(始皇烧书,唯独这本书被人劝阻没烧掉),让后世人得以窥探古代先人苍穹的智慧。
易经分为
“象”、“数”、“理”、“占卜”。
“象”说简单点就是看象,比如看天阴了可能要下雨,阴就是“天象”,看人脸沉了就是要生气,脸沉就是“人象”。
这个也是门大学问,今天不做讨论。
今天主要讨论“数”、“理”、“占卜”三者的关系。
“数”不是数学,说简单点就是最后的定数。
“理”指推理,和当今科学较为接近,就是通过逻辑推理达到未卜先知的地步,其中的逻辑就是“理”,比如人不吃饭就会饿,不喝水就会渴。
“占卜”:易经里有很多吉、凶,通过占卜可以得出,但是占卜是有前提的,前提是“如果你这样做,会怎么样”,强调如果,“占卜”和“理”密不可分,一般“大仙”们通过人处于不同阶段占卜不同卦象推理不同爻辞。
汉代以后,易经分为两个流派一个是哲学派。一个是占卜派。
哲学派:易有六十四卦,每一卦都有相应的爻辞,孔子也曾为其做《十翼》标注解释,从现代看来,这些爻辞多含有为人做事,治国育民的道理,现在很多学者,因其哲学道理将其将其视为哲学派。
举例:乾卦中初九爻辞为“潜龙勿用”,解释起来是隐喻事物在发展之初,虽然势头较好,但比较弱小,所以应该小心谨慎,不可轻举妄动。但是这句话我想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本人理解为:比如小孩出生时期,没必要过于张扬,作为“龙”一辈子没多长时间会潜伏着,应该趁着“潜伏时期”加强学习,增长本领,像弹簧一样,潜的越深后期弹的越高,所以在年轻时期就应该以学习为主。
占卜派:占卜的说法,我认为将这本古书更为神秘化,同样也让易经成为了封建迷信的“背锅书”。作为从伏羲初始通过自然规律总结出来的八卦图,起初用来预测天气,再到经后人整理得到的这本书,易经可以用“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来形容,(大到如同宇宙,没有边界,到现在我们人类的科学文明也还未探知到宇宙的边界,其小无内,从分子到原子再到电子,迄今为止发现的夸克,历经十几个世纪,人类还没有结束寻找最小的“内”的旅程)。里面可以通过人在不同阶段和爻辞卦象结合,不断推理、集合、分化达到占卜的目的。
如果将占卜换成一个词“预测”,大数据预测,我们就能解释为什么有的人去找人算命有的准有的不准。
现在很多科研论文的数学模型有很多是通过大量的实验数据训练而得到的,使得其能预测未来的走向,这就让很多科研学者相信数学模型,然而这种模型的准确度,依赖于原始数据的获得,数据的数量必须大,数据的质量必须精,通过海量的数据不断地修正模型,让模型有许多影响因子不断改变模型的走向。比如模式识别的自动驾驶、人脸识别等等,广泛应用于工业诊断,金融股票分析预测等等领域。
这和易经为何能占卜有什么联系呢?说到底我认为还是因为易经的渊博广袤的爻辞,其有64卦,每卦又分为六个爻,爻与爻之间又能互相转化。对于每个爻辞的解释又可以根据每个人的情况进行分析,实乃“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大到治国谋略,小到鸡毛蒜皮的事情,你总能联想总结。
具体举例:读书期间做过神经网络相关算法的课题,现在读到易学后感觉其中“监督式学习”与调整六爻颇为相似。如在建立预测模型的时候,监督式学习建立一个学习过程,将预测结果与“训练数据”的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不断地调整预测模型,直到模型的预测结果达到一个预期的准确率。这一点与易学建立易学模型时所用的方法相同。易学预测应用方法也类似于机器学习中的正则化处理(起卦,定位卦象,变卦处理)和F函数(根据卦象进行阐释)。
再比如易学的基本方法是“观物取象,成象比类”,类比思维是易经思维最重要的占卜学习思想,而聚类算法通常按照中心点或者分层的方式对输入数据进行归并。例如数学上的聚类算法包括k-Means算法以及期望最大化算法(EM)。这些也与易学思想也很相似。
占卜为何不准?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次函数y=2x与y=2x+1(一个纯K函数,一个k、b的函数,我处于1,得到前者为2,得到后者为3,其中的b就是“变量”或者“参数”,但是从笛卡尔坐标上看这两个函数看起来差距不是很大,但是现实中的“变量”太多,量变的数量完全可以达到质变的要求,大数据所做的数学模型有成千上万的变量或者参数,我们大脑的神经网络有这上千亿的神经元,这些都是变量)。
占卜不准要信吗?作为易学64卦创始人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在自己起兵讨商前,也曾算过的卦象,卦显凶,然而其本人还是毅然伐商,最后大胜而归,其实在商代时期卦象的显示在人的心中的地位十分的重要,周武王能做到这样,还是强调人的变素。史料记载:商以奴为前锋,战起时,前锋奴纷纷倒戈,转向伐商。历史上著名的牧野之战,还没到天亮就分出了胜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显然用卦算有些事情的定数还是有些欠妥,所以要信吗?留给读者自思。
说这么多,本人在不禁感叹炎黄始祖的智慧的同时,想证明的是如今科学的数学预测模型也是同样存在误差的。所以易学的占卜肯定也是有误差的,而其中的误差影响因子我想更多的是“人”,人定胜“天”,而人也要顺天,就是顺从规律,大自然的力量是无穷的,然而人又可以打破规律,战胜自然,这又和易经的三义“不易,简易,变易”一脉相承,你可以信这本书,又可以不信,他不变的是书本上的文字,变化的又是与时俱进的思想。
所以我个人对于易学的看法,易学作为群经之首,当之无愧,但是我更倾向于将其看做一本史书,哲学书,工具书,看成战胜自然的一部“兵书”,一种东西信七成就行了,任何东西百分之百信就成了迷信,正如孟子所言:“尽信书不如无书”,你们说是吗?
上一篇
壁上土命的人命运如何
下一篇
寻找你生命中的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