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诸葛亮的空城计、借东风全是子虚乌有!论历史与文学形象有何不同

事实上,任何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往往都有三种不同的形象——

①:历史形象。历史的本来面目,历史学家主张的样子。

②:文学形象。文学艺术作品中的面目,文学家和艺术家主张的样子。

③:民间形象。民间信仰中的面目,一般老百姓心目中主张的样子。

其实,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个自己认为的历史人物形象,因此当一部历史影视剧播出之后,很多人都会发表一些自己的评论,觉得某某演员演绎的角色不像。

可见,历史、文学和民间形象之间还是存在很大差距的,而对于三国来说,形象最为离谱的非诸葛亮莫属。

现在诸葛亮的后人知道自己是诸葛亮的后人吗_诸葛均是诸葛亮的什么人_诸葛亮借东风

每当提起诸葛亮,大家首先就会想到民间有名的故事《空城计》,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第95回中曾如此描述: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由此可以看出,人们对于诸葛亮的军事天赋是有多么地推崇。

那么,诸葛亮的“空城计”是否确有其事?人们对他的追捧是从何时开始的?而他的历史形象与文学形象究竟有何不同之处呢?

实际上,至少从晋代开始,诸葛亮就已经成为了很多人追捧的对象……

当时,有一个名叫郭冲的人,可以说是诸葛亮的“铁杆粉丝”,在郭冲看来,人们对于诸葛亮的评价还远远不够,于是他就写了一篇名为《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的文章,以此来赞美诸葛亮非凡的军事天赋。

【注】:《条亮五事,隐没不闻于世者》指的就是我(郭冲)这里还有关于诸葛亮的五件不为人知的事情。

诸葛亮借东风_诸葛均是诸葛亮的什么人_现在诸葛亮的后人知道自己是诸葛亮的后人吗

其中第三件事情,就是著名的“空城计”。

所以说,诸葛亮的“空城计”,最早就见于郭冲写的这篇文章。

日后,裴松之在为《三国志》作注的时候,不但引用了郭冲所写的“空城计”,而且还对此作出了驳斥,表示当时在阳平这个地方根本就不可能发生这样一件事情。

因为,司马懿当时官居荆州都督,其军队驻扎在宛城,并不在阳平战场,自然就不可能发生诸葛亮和司马懿的“空城计”。

只不过,“空城计”的故事确实太精彩了,因此文学作品一说再说,而戏剧作品也就跟着一演再演。

但是大家要知道,“空城计”这件事情是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的。

关于“空城计”,大体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司马懿率兵进攻之时,诸葛亮派马谡前去镇守街亭,但马谡此人就是一个书呆子,纸上谈兵可以,打仗根本不行,因此丢了街亭。

于是,司马懿就率领着几十万大军杀奔而来。

诸葛均是诸葛亮的什么人_现在诸葛亮的后人知道自己是诸葛亮的后人吗_诸葛亮借东风

当时,诸葛亮手下已经无兵可用,只好把四个城门全部打开,还派了二十位老弱残兵在城门口扫地,而他自己则架了一张琴,焚了一炉香,带着两个小童端坐于城楼之上,泰然自若地抚琴唱曲。

面对诸葛亮如此不寻常的举动,司马懿打马上前,大为惊诧:“莫非其中有诈?”于是只好赶忙撤军。

不得不说,“空城计”的故事其实非常不合逻辑——

①:如果司马懿怀疑城中埋有伏兵,他完全可以派出一小队人马先去侦察一下,探个虚实也好,没有必要匆匆撤兵。

②:司马懿亲自打马上前,在城楼下清清楚楚地看见诸葛亮在城楼上神色自若地抚琴唱曲,说明他们当时距离很近,完全可以派一个箭术好的兵将射杀诸葛亮。

③:根据郭冲的故事和《三国演义》中的说法,当时司马懿和诸葛亮两军的兵力非常悬殊,有说司马懿率领了二十万大军,也有说十几万大军,但至少也有十万大军,那他完全可以把诸葛亮包围起来,围而不打,直至城中水尽粮绝,再怎么也不至于掉头撤兵啊!

可见,诸葛亮的“空城计”就是子虚乌有。

诸葛亮借东风_现在诸葛亮的后人知道自己是诸葛亮的后人吗_诸葛均是诸葛亮的什么人

除此以外,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草船借箭……其实都是编出来的,其中最为可笑的就是诸葛亮“借东风”的故事。

大家可以好好回忆一下,诸葛亮“借东风”的时候是什么形象?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披头散发、光着脚丫,穿着一身道袍,在那里煞有介事地起坛作法。

为此,鲁迅先生还曾评价说: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多智而近妖,此“妖”非妖精,也不是妖怪,而是“妖人”!

当然了,诸葛亮本身其实并不是妖人,而且还是一个大帅哥。

根据《三国志》记载:诸葛亮26岁出山,身长八尺。

【注】:按照汉尺的计量方式,八尺合现在的市尺五尺五寸,相当于一米八四。

诸葛亮借东风_诸葛均是诸葛亮的什么人_现在诸葛亮的后人知道自己是诸葛亮的后人吗

可以想见,26岁的诸葛亮就有一米八四的大个头,其形象也是非常挺拔的,和影视剧中形象的并不一样。

另外,“借东风”的事情确实没有,就算是有,主角也应该是周瑜,而并非诸葛亮,这一点从杜牧的诗中就可以看出: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也没说“东风不与诸葛便”啊!

实际上,诸葛亮在“赤壁之战”中的主要功绩是促成了刘备和孙权集团的军事联合,而他在刘备去世之前的主要功绩是为刘备定下了三分天下的政治策略。

换言之,诸葛亮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但却未必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的军事才能还是值得怀疑的。

现在诸葛亮的后人知道自己是诸葛亮的后人吗_诸葛亮借东风_诸葛均是诸葛亮的什么人

现如今,位于成都的武侯祠还留有清人赵藩写的一对攻心联: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这对攻心联实则委婉地批评了诸葛亮,说他在刘备去世以后,主持蜀国工作的时候穷兵黩武、宽严戒误。

可到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就变成了神机妙算的杰出军事家,而其他的军事将领则一个个都变成了无脑的提线木偶,只会傻乎乎地带兵打仗,每到一个地方就拿出一个口袋,看看军师留给自己的锦囊妙计,说来确实有些离谱!

综上所述,我们也可以得知:“空城计”和“借东风”等故事的演绎,只不过是文学家们对诸葛亮的一种神化,目的就是为了表现人们对诸葛亮的崇拜。

由此可见,历史形象并不等于文学形象,其中存在很大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