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阴阳五行《易经》八卦六十四卦史料(一)

老子[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的一,指的是太极,二就是阴阳了,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是万物的基础。正反是阴阳,奇偶也是阴阳,内外是阴阳,上下是阴阳...阴阳代表着事物的两个方面,代表着平衡的制约原理和不平衡的衍生原理“孤阴不立独阳不长,阴阳和合是为道生”“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就是这个道理;

同时,阴阳观是上古各类经典的理论核心之一,例如:早于老子时代几千年的上古经典[黄帝内经-素问]篇五[阴阳应象大论篇]有云:“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又篇六[阴阳离合论]里歧伯运用阴阳理论对人体进行了周详的划分并且开人体二十四经脉和奇经八脉之宗,人身三百六十穴位由此而来。

老子[道德经]的哲学思想来源于其所处时代的国学思想,而当时的国学思想是对更早期(几千年)的[易经]等经典的传承,[易经]的所包含的哲学思想可以用”易“字来高度概括,它以八卦、阴阳、五行等系统观高度来认识和描述宇宙规律,可谓包罗万象,为后世的人文发展奠定了哲学根基,是道家、儒家、医家等诸多流派的理论基础,其中道家更为后世学者一致推崇,并由此派生出道教的宗教模式。

时至今日,”儒释道“仍被认为是中国传承文化的核心,鲁迅先生更提出中国文化即道家文化的观点,或许这与八卦、阴阳、五行等道家文化对”儒释”两家的巨大影响不无关联。

八卦: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八卦的"卦",是一个会意字, 从圭从卜。“卜”字,是象形,表示在地上竖杆子,右边那一点是太阳的影子。“卦”字左边的“圭”字是尺子,用来测量影子的长度位置。 立八圭测日影,通过长期测量,劳动人民掌握了春耕秋收的各种季节规律,即从四正四隅上将观测到的日影加以总结和记录,所谓八卦,应该是在地之八方测量结果 的记录,这就形成八卦的图象。

八卦的最基本的单位是爻(yáo ),多是记述日影变化的专门符号。爻有阴阳两类, 阳爻“一”表示阳光, 阴爻“--”表示月光。每卦又有三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三才的“天”部,包括整个天体运行和气象变化,这些星象之学,古称天文。“地”部指观测日影来计算年周期的 方法, 用地之理了解生长化收藏的全过程。“人”部指把天文, 地理和人事结合,以便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生产和生活。

八卦代表八种基本物象: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gèn)代表山,巽(xùn)代表风,兑代表泽,总称为经卦,由八个经卦中的两个为一组的 排列, 则构成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在中医中,八卦指围绕掌心周围八个穴位的总称。

六十四卦是由两个经卦组合相迭,被统称为“重卦”,其上半部分的经卦称为“外卦”,下半部分称为“内卦”。

爻 在每卦的次序是自下而上的,最下一横叫初爻,中一横叫二爻, 上一横叫三爻;在重卦中,阳爻称为“九”,阴爻称为“六”,例:自下而上的第五横,若为阳爻,称该爻位为“九五”,若为阴爻,则称该爻位为“六 五”;而重卦中的顶端爻位称为“上”,若为阳爻,则称为“上九”,若为阴爻,则称为“上六”。

“八卦”与“易”的起源

八卦源于中国古代对基本的宇宙生成、相应日月的地球自转(阴阳)关系、农业社会和人生哲学互相结合的观念,其主要的贡献是给后人留下了大道之哲理和中医养生保健以及促进了多门学科的分化和发展。

[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

“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同时“易”字也是蜥蜴之蜴字去掉虫旁,取其变化之义。易学也是一样,有体,有用。

易本出自河图与洛书,结合同为上古著作的[黄帝内经]之阴阳,天数之黄道,圭皋之方圆,成易而演,遇象不拘。易本为体,无有神府。

[系辞传]对“易”的解释是“日月相推而明生焉”,说明[易经]直接研究的是天体宇宙的学问,是解释宇宙运行规律的一个宝典,人与万物同是大宇宙中的小宇宙,所以[易经]自然也能揭示人的生命密码;

易的组成应用可分为:阴阳根本,五行生克(阴阳五行可独立于易之外应用,归类于一门独立学问还是归类于易的组成代码还有很大争议),涌动螺旋[九宫八卦],宇宙全息理论和奇门遁甲应用。易之史传,繁衍出[梅花易数]宋邵雍,风水地理学,武当太极拳,人体经络图及金鼎铜人。后人在此基础上又繁衍出推背术,气功大小周天以及道家南北派丹法,天体易演,易理医学,易理音律学,易理化学等。

“八卦”与“易”的最原始资料来源为三种,所谓“易分三”:

在夏为连山或列山,有伏羲“先天八卦”和六十四复卦,以艮卦为始排列,取象山上之云之瑞祥,并记录当时的物候,星象,人文等记录,主要的贡献是发明圭测法计算时间和发明了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历法--古夏历和月相,天圆地方说,汉体字计算方法等;

在商为归藏,有黄帝轩辕八卦和六十四复卦,以坤卦为始排列,取象大地之孕育众生万物之吉祥,并记录当时的物候,星相,人文等记录,主要的贡献是发明了日冕 来计算时间,以及发明了勾股定律的计算方法和奠定了中国中医的理论基础和诊断原理,还发明了针灸和汤熨等医治方法,其中伊尹所著[汤液经法]被张仲景整理 成为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伏羲先天八卦创立至周已经历了四千余年;

在周为周易,有文王“后天八卦”(见左图)和六十四复卦,以乾卦为始排列,取象天之永恒,并有十易论存世{卦辞,爻辞,篆辞,象辞,说卦,系辞等},但没有图像,在夏历的基础上改进了历法;

其中连山,归藏两易,与周易相比,体用有别,连山用七用八,归藏用五用十,周易用六用九。

对于[周易]的成书,[汉书·艺文志]曰:“[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历三古”。此说最为汉儒接受,[周易乾凿度]有云:“垂皇策者羲,益卦德者文,成名者孔也”。

“三圣”、“三古”之说简而言之,即:上古时代,通天之黄河现神兽“龙马”,背上布满神奇的图案,圣人伏羲将其临摹下来,并仰观天文、俯查地理,而做“八卦”;

中古时代,姬昌被纣囚禁于羑里,遂体察天道人伦阴阳消息之理,重八卦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即“文王拘而演[周易]”;

下古时代,孔子喜“易”,感叹礼崩乐坏,故撰写[易传]十篇。而在宋朝之前,对于重卦者多有疑义,一者王弼认为伏羲画八卦之后自重为六十四卦,二者郑玄认为神农氏重卦,三者孙盛认为夏禹重卦。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其说虽多,要其旨归,止於繋辞明吉凶尔,可一言而足也。凡此数说者,其略也。其馀辞虽小异而大旨则同者,不可以胜举也。谓其说出於诸家,而昔之人杂取以释经,故择之不精,则不足怪也。谓其说出於一人,则是繁衍丛脞之言也。其遂以为圣人之作,则又大缪矣。”(犹见[易童子问·卷三])。

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传”实际上是阐释《周易》经文的专著,即《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传》上下、《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计七种十篇。因其阐发经文大义,如本经之羽翼,故汉人称之“十翼”,后世统称《易传》。

彖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共六十四节,分释六十四卦卦名、卦辞和一卦大旨。王弼曰:“夫彖者何也?统论一卦之体,明其所由之主者也。

象传,随上下经分为上下两篇,阐释各卦的卦象及各爻的爻象,释卦象者称为《大象传》,释爻象者称为《小象传》。

文言,共两节,分别解说《乾》、《坤》两卦的意旨,故也称《乾文言》、《坤文言》。主要是在《彖》和《象》的基础上作出进一步阐发与拓展。

系辞传,分为上下两篇,主要申说经文要领,贯彻卦爻辞的基本义理。文中对《周易》经文作了全面的辨析与阐发,一者抒发《易》理之精微,二者展示读《易》之要例。

说卦传,是阐述八卦取象大例的专论,也是探讨《易》象产生于推展的重要依据。

序卦传,是《周易》六十四卦排列次序的推衍纲要,揭示各卦之间的相承相受。前半段经《乾》至《离》共三十卦,主说天道;后半段自《咸》至《未济》三十四卦,主说人伦。

杂卦传,犹言“杂糅众卦,错综其义”。将六十四卦重新编为三十二对“错综卦”,旨在阐发事物的发展在正反相对因素中体现的变化规律。

时至今日,长沙马王堆墓穴中发现的“帛书”中,已有不少记载间接证明[易传]的作者或相关作者大致是孔子,有待进一步考证,不过也当为盲目疑古者戒。

另一个方面,[周易]一书名字的由来也颇多争议。

“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

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