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朕的墓值不值得挖,你得先问问朕这辈子干了啥 下篇

小剧场配音:陈光、田洋

曹操:为了我的墓我容易吗

上一期咱们聊了汉朝几座帝陵的故事,今天咱们接着往后聊——当强盛的大汉王朝走到终点,咱们国家进入了群雄割据、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而关于三国英雄们的身后事,最著名、流传最广的当属曹操七十二疑冢了。

古典小说《三国演义》里就有这么一段描写,说曹操生性多疑,为了防止后人发掘他的坟墓,命令属下建造了七十二座疑冢。

而等到曹操出殡的那天,邺城内所有的城门同时打开,七十二具棺木分别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抬出,葬入事先准备好的墓室里面。

但您要是仔细一琢磨,会发现《三国演义》的这段描写有个很大的漏洞——就算是七十二座墓,也总有一座是真的吧?万一有仇视曹操的人咬牙苦干,把七十二疑冢一座一座地挖开,岂不是早晚能把曹操找出来?

为此,清代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写了另一种说法。

据说,在邺城外有一条河,河水十分湍急。到了盛夏时节,有人去河里洗澡,忽然,从水中传来敲击刀斧的声音,随后可怕的事情就发生了:在水中洗澡的人惨叫一声,身子竟然断成两截浮出水面。不久之后,又有另一个人在河里洗澡,跟第一个倒霉鬼一样被腰斩了。

这事传开之后,大伙都十分惊恐,地方官听说之后,派了一大批人去上游把河水截断,想看看下面究竟有什么。等流水枯竭之后,一个幽深的洞穴出现在众人眼前,洞口装有转轮,上面全是锋利无比的刃口。

大伙这才明白之前被腰斩的两个人是被这转轮给卷进去了。于是人们拆除了转轮进到里面,发现洞中是一座小石碑,写得是汉朝的隶书。

再仔细一瞧石碑上的文字,这可不得了!石碑显示这座墓的主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曹操!于是众人打开了曹操的棺材,把陪葬的金银珠宝全都拿走了。

蒲松龄在最后总结说,这曹操真是奸诈啊!他料定有人想把七十二疑冢全掘了,总能挖到自己的尸体,索性这七十二座坟里哪个都不埋。可即便机关算尽,千年之后,这几根腐朽的骨头还是没能保全,这些诈术又有什么用呢?

祖传的节俭!

其实啊,这七十二疑冢纯属后人的创造想象。首先,历史上的曹操预感自己寿数将近时,曾经颁布了一道《终令》,里面清清楚楚地写道:自己死后要葬在西门豹祠往西的高坡上,并且特意嘱咐说陵墓上不要建什么建筑,也不用种树。

直到唐朝的时候,唐太宗李世民还给曹操墓做过祭文,可见那个时候,大伙对曹操墓的确切位置是没有争议的。

但到了宋朝,因为地面没有标记,曹操墓的位置逐渐被人们遗忘,才衍生出七十二疑冢的故事,找不到的陵墓也就变成曹操奸诈的标志了。

不仅如此,曹操在《终令》中还特地嘱咐众人,自己死了之后穿平时的衣服入殓就行,不要金银玉器随葬。

一代枭雄曹操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自己的身后事呢?这首先是因为历史上的曹操确实是个节俭的人,别看他活着的时候位极人臣,死后还被儿子追封为皇帝。

但曹操在世那会,自个儿连新衣服都舍不得做,好多衣服一穿就是十几年,房间里的帐子破了也是补补接着用。

他还不许自己的家人穿锦缎衣服。您可不要以为曹操就是说说罢了,有一回,曹植的妻子就穿着绫罗衣衫给曹操撞见了,您猜曹操是怎么惩罚这个儿媳妇的?他直接命人把曹植的妻子处死了!节俭到这个份上,曹操要求给自个儿办后事的时候一切从简也就不难理解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由,就是曹操早年可是靠挖坟掘墓充实军费的!汉朝那会崇尚孝道,厚葬之风很是流行,只要是稍微有点能力的家庭,父母去世之后都得想办法弄点金子陪葬,那些达官贵人的坟墓更是修建得奢侈无比,陪葬的金银珠玉不计其数。

所以到了汉末大乱的时候,许多王公贵族的墓就遭了秧。曹操也没客气,甚至还专门为盗墓设立了一个官职,叫做“摸金校尉”,这些人就是负责挖掘汉墓给曹操收集军饷的。

所以曹操自己心里门儿清,把金银珠宝带到地下,就跟在自己墓室里按个炸弹没什么区别,回头这墓一准儿给人起开,自己的尸骨还不给被折腾得哪儿哪儿都是啊?索性把葬礼办得简简单单的,说不定还能多安生两年呢。

曹操节俭的习惯也影响了他的儿子,魏文帝曹丕病重之时,就学着曹操的样子拟定了一道《终制》,他谆谆告诫后人,从古至今,这天下没有不灭亡的国家,也没有不被挖掘的坟墓。

所以他陪葬的器皿一概是用泥土烧制的瓦器,嘴里也不要含珠宝玉器。曹操、曹丕对自己后事的安排,是三国时代厉行节俭的一个缩影,堪称后世典范。

做人嘛,还是要学会节制

隋朝这个王朝的建立比较特别,隋文帝杨坚并不像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那样,是在乱世中击败群雄、从而登上至尊宝座的。

隋文帝杨坚

那杨坚的帝位是怎么来的呢?简单点说,就是杨坚的女儿杨丽华嫁入北周皇室做了皇后,结果两口子结婚没几年,北周的皇帝去世了,年纪轻轻的杨丽华成了太后,带着一个年仅七岁的小皇帝。

杨丽华放眼朝堂之上,觉得也就自己的亲爹靠得住了!于是杨坚在女儿和一些官员的帮助下成了大丞相,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过了一年,杨坚眼见时机成熟,索性自己给自己升了个职,从国家二把手变成了国家一把手。闺女杨丽华也从好好的北周皇太后变成了尴尬的大隋公主。

所以就有人评价说,从古至今,登上帝位的人没有像杨坚这么容易的,他是欺负孤儿寡母得的天下。这话也说得也不是没有道理。

虽然隋朝的开头看起来总有那么一丝不地道的感觉,但不得不说,隋文帝确实是个励精图治的雄主。他在位期间,出兵平定了南朝最后一个政权——陈,使南北重归一统。

创立了堪称后世律法典范的《开皇律》,并且用恩威并施的手段笼络住了北方游牧民族,被各民族尊称为“圣人可汗。”

不仅如此,隋文帝在生活上也十分节俭。他的皇后妃子,都穿着普通的布衣,一日三餐都以食素为主,哪天发现菜里的肉多了,还要惩罚做饭的厨子。

有一回,一个河南的刺史进宫拜见隋文帝,给他上供了许多绫罗绸缎。这刺史本来想讨好皇帝,谁知马屁拍到了大腿上,向来节俭的隋文帝看到这些奢侈品是勃然大怒,命人打了这刺史五十大板,绫罗绸缎也都全拉出去烧了。从此之后,再也没人敢给隋文帝送礼了。

在自己陵墓的修建上,隋文帝也做出了表率。本来打秦始皇开始,皇帝的陵寝就是一登基就开始修,一直建到皇帝驾崩为止。可隋文帝直到去世前两年,感觉自己身体不行了,才开始修建陵墓,老百姓的负担大大减轻。

隋文帝去世后,他的次子杨广继位,史称隋炀帝。这位咱们国家历史上的著名昏君是个搞工程建设的狂人,他刚刚继位,就下令营建东都洛阳,每个月征调民夫多达二百万人,一座城市的修建居然只用了十个月!

同年,杨广又下令开凿大运河,先后调集士兵和民众一共三百多万。过了两年,大运河那边的工程还没结束,隋炀帝又让人去修建长城,征调了一百二十万青壮年。

好不容易大运河修完了,杨广紧接着又要去打辽东半岛上的高句丽,前前后后折腾了三次,每次都要发动一百多万人,如此滥用民力,铁打的人都顶不住啊!于是隋朝末年,各地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农民起义,强盛一时的大隋王朝轰然倒塌。

但奇怪的是,杨广生前营造了这么多规模空前的工程,却没有给自己修建一座帝陵。他是秉承了父亲杨坚在死前修陵的理念,还是坚信自己能够长命百岁,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

杨广做了十四年皇帝之后,他在江都宫中的军队发生叛乱,曾经陪伴左右的臣子将军,用一条腰带结束了这个帝王的一生。

杨广死后,他的皇后和宫女只能拆掉床板,拼成一口简陋的棺材,将他草草埋葬。杨广寒酸的墓穴恰好昭示了这个王朝的命运——江河日下,难以复返。

唐代帝王陵:都给我锁死!!

大伙都知道,唐代可以称得上是咱们封建王朝的巅峰。所以唐代的帝王陵也是规模空前。

汉代帝陵是堆土为陵,意思是先为皇帝在地下修建好庞大的墓穴,完事了再在地上起一个巨大的夯土堆。远远看去,每一个汉代帝陵都是一座小山。

唐代的时候,还有不少人去汉代帝陵上登高远眺,比如那首著名的《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就是诗人登上汉宣帝的陵墓、眺望黄昏景致写出来的传世佳作。

而唐代国力强盛,皇帝在处理身后事的时候更加讲究,用的是依山建陵的法子。这所谓的依山建陵,就是皇帝先选好一座山,再命令工匠把山体凿空,在里面修建庞大的墓室。

咱们开头小剧场里所说的故事,就是李世民的结发妻子长孙皇后去世之后发生的,当时她的灵柩被运到山上暂时存放起来,等待唐太宗百年之后,两个人的棺椁再一起进入墓室。

唐太宗思念爱妻,就在宫里修筑了一座高台,远远眺望自己的陵墓。谁知道这事还被魏征逮住一顿批评,唐太宗虚心纳谏,将高台给拆除了,这就是“望陵毁观”这个典故的来历。

在唐代帝陵中有一座空前绝后的陵墓,叫做乾陵。之所以说空前绝后,是因为这座帝陵是两位皇帝的合葬墓。说到这儿您可能猜到了,乾陵的主人正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

据史书记载,武则天去世后,就她的丧葬问题,还在朝堂上引起了很大争议。

武则天的儿子、唐中宗李显想要将自己的父母合葬,可大臣们不乐意啊,他们给出的理由是,高宗的灵柩已经抬进墓室安放了,现在要是再将武则天的棺椁挪进去,那就得打开墓室,这对先帝是大不敬啊!

可李显不管这套,坚持要父母死后同穴,最终大臣们拗不过皇帝,这也成就了乾陵独一无二的格局。

武则天归葬乾陵后,唐政府用巨石封堵住了墓道,并在缝隙中灌入铁水,使这座陵墓变成了真正的铜墙铁壁。

在后来的动乱中,唐代帝陵都先后遭到盗掘,只有乾陵因为坚固异常而幸免于难。无数稀世奇珍静静躺在巍峨山峰之间,给我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和谜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