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象、数喻理和说理的不同
甲骨文是以象说理,”易“则是以象、数说理。所以才称为古代数理文化。
西方现代的理论物理假说的大部分,实际是以数说理,并未基于象这个事实,因为物理尚无法验证。那么,这理对不对呢?就是待验证。这个整个的研究环节,缺少了象的验证。象是什么,就是现象、证据、事实。现在物理可以引申为可观察、可证实的证据。没观察到,无法证实的,那只能先放一放,以后再说。当真理当然言之过早。可是一些不懂物理的人已经急不可耐地当真理用了。
唯心思想喜欢在这方面做文章,以彰显貌似的技术先进,实际这方面的言论大多数属于玄学部分。例如量子理论证实这个世界不存在,大爆炸之前什么样子,物理式的末世论等等,这明显是跟尼采学的,要疯的节奏。这根物理已然没有关系,实际在拿物理说人文的事而已。要真懂物理,也想不出这么弱智的物理问题,这些通常是唯心哲学的玄学问题。当然,懂物理的还这么说,是在搞事了,难道想当教主不成?
伏羲八卦,开创了以象、数喻理的先河。这有古代的朴素的唯物的部分,需要解释的内容至少是通常看见的,当然,也有基于当时的错误的自然知识产生的唯心概念。例如雷公电母、龙王吐水之类的。
至文王八卦,开创了以象、数说理的先河。这是古代数理文化的一个进步。为后世兼容唯物、唯心概念的古代数理文化,打下了基础。
喻理和说理是严重不同的。喻理还是基于象的比拟,而比拟之后,才有说理。这已经表现出古代数理的人文教化意义了。
自然科学研究的是象,玄学、宗教、迷信研究的是未知、不可知和未验证
自然科学与数理文化或者说古代哲学共同使用的方法,都是基于象、数说理。自然科学偏重象的解读,利用数这个方法;数理文化、玄学偏重数的解读,象则可有可无,仅仅是用来说事。
数理文化或者说古代哲学的进步,是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只有人类对自然科学的认识不断提高,古代的数理文化或者说古代哲学才进一步的发展。由于它其中包含唯心的部分,因此,它总是走在自然科学的范畴之外,以解决未知、不知、未验证部分、无法验证部分的解读。例如神、仙、妖魔鬼怪之类的。这些都是意识产生的创意。
西方现代数理文化,以数说理这种思想来自于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从西方古代哲学的角度分析,毕达哥拉斯还是以象、数说理的,至少他在寻找象的证据。一个根号2就让毕达哥拉斯头上冒火、鼻子喷烟,他还是很在意要用事实说话的。
至牛顿发现引力之后,这种思想变成了偏颇的以数说理,数忽然万能起来。牛顿还特意写了一本《自然科学的数学原理》,把数的地位拉升到极致。
近代物理整体形成,也就是百年前的事情,这时候的物理还是追求象的证实的。至现代的部分理论物理假说,在证实方面已经抛弃象,用数在唯心的领域中徜徉了。这部分,很多属于玄学范畴了。物理也没办法,因为这也是现代物理的一种研究方法,先有基于数学的设想,再去验证。这种方法被现代物理界广泛使用,是从爱因斯坦开始。但是这种数学方法被数理文化和数理哲学裹胁着利用了。
中国古代,这种先有数学设想,再去验证的方法,起源于伏羲的八卦。这种方法笔者称为间接拟合数学方法。以前连载介绍过这个概念。直接研究和利用数学拟合标的物的性质的数学拟合方法称为直接拟合方法,不直接研究和利用拟合标的物的性质的数学拟合方法也就是间接拟合数学方法了。爱因斯坦没有直接研究质量和引力,而是用四维时空的数学方法,解读了引力造成的影响。当然,伏羲用八卦这种即字即数的方法,解读了大自然的风雨雷电、四面八方、春夏秋冬等等。
易经由占卜之用向数理文化转化的过程
易经形成之初,的确用于占卜和解读,属于巫术范畴。是人类最早关于预测学的一种失败的探索。至周文王,已然发现这个问题,因此周文王在整理易经的时候,将易经向人文方向转化了,淡化了占卜功用,转而重视人文意义的解读。
这相当于什么?用一种数学分类模式,将世间”万事“进行归类总结。其细化程度,已经将人生中大部分群体意义的主要事情进行了描述。这种细化的分类方式,是至今的西方社会心理学依然不可比拟的。这也是西方近代对《易经》越来越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人类对预测学的探索,随着数学的发展,从未停止脚步。至近代的预测学形成,已经是基于象、数的基础,最简单的天气预报,这就是现代预测学的产物。当然,其中的数学并不简单。即便如此,预测能够100%吗?至少概率数学、混沌数学告诉你,不可能!
那么祈求易经预测金口断事的,最好学学混沌数学和概率数学,也就不困惑了。
至孔子说出”不占而已矣“,荀子说出”善易不卜“,这时候已经发现数理文化在人文预测中的问题。虽然,这个时候的两人的立场并不坚定。但是,能够证实这个数学问题的能力,至数学发展到上世纪,产生概率数学和混沌数学才能够证实。而古人是基于探索中发现的错误产生的论断。
善易不卜
孔子、荀子都懂算卦的过程,可是也都知用卦之利弊。
孔子言不占而已矣,是因为,这事是明摆着的事情。
《论语·子路》:“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只有善易者才有此言。实际这是人情世故,人性道理。
《荀子·大略篇(第二十七)》“不足于行者,说过;不足于信者,诚言。故《春秋》善胥命,而《诗》非屡盟,其心一也。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
原话是:”善为《易》者不占。“只有知易之利弊者才会有此论断。
待续。。。。。。
明天说说乾卦的卦辞,我们可否用数学的方式,来描述一下乾卦的象、数呢?。。。。。。
下一篇
六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