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傣族的文化风俗是什么

这是在云南的最后一天,明天我就要坐上飞机,回到重庆。现在脑子里想的不是这个地方我有多留恋,而是想回去吃一顿热气腾腾的火锅。在这个地方呆的时间太久,一直在不停的换旅店,坐车。我都快要迷失方向了。

记得我朋友做船员时,曾对我抱怨,说在海上东飘西荡,现在连自己的根在哪里都不晓得。这几天我不是在赶路,就是在住酒店,每天换不一样的地方住,面对不一样的环境,也有如此之感。人像是风中的落叶,飘飘散散,缓慢又悠长的没方向的打着旋儿,一阵阵风吹来,忽高忽低,落不到地上。我现在就是那飞在空中的落叶。

本次的最后一个经典是餐馆傣族部落,早上六点半起床,七点半出发。我原以为部落会在一个凹陷的,四面环山的山间,那里青草蔟蔟,树木歪歪扭扭的蔓延开,仅在一块地上,有些别致、精巧的绿瓦屋,俨然一个与世独立的地方。谁曾想大巴车随意拐几个弯,没要到几分钟,便来到傣族部落。

看地形,部落应该位于西双版纳市中心,是一个俨然一体的民宿聚集地。这个地方很不起眼,村子钱唯一的标示便是一栅栏,若非指引,还真不知道这里就是傣族聚集地。

傣族是个众女轻男的民族,在整个村里,名义上最大的是村长,但掌握实权的却是妇联主任,所以这一次迎接我们的便是其中一位妇联主任。这是位上了年纪的“撒多利”(傣族不认识的女的叫“撒多利”,男的叫“猫哆哩”),脸上挂着笑容,一看就是那种热情好客的人。从外表只能看出她很热情,只是她一出口我才发现,原来她的普通话挺好,比我这种校验普通话好多了,心中不禁对国家普及语言的深入震惊不已。能改变一个民族的语言习惯,这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能想办法把云南这26个少数民族一团和谐的聚集在一起,所花的功夫,我想不亚于三国时期诸葛亮治蜀。

我在西双版纳,能感受到最热情的两点,一是他们很喜欢周总理,以至于在他们的曼听公园里塑有周总理的雕像。二是他们很爱戴毛爷爷,其原因便是当年的十万知青下云南。知青给少数民族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力和文明,使得他们发现自己的落后,不断反省,从而在国家的扶持下,一路走来。这是个非常漫长的故事,容我慢慢道来。

据迎接我们的这位“撒多利”所说,傣族之所以是“傣”,是因为当年西双版纳于1960年(数据我未核实,以待考证)从泰国划归中国后,周恩来特意在“泰”字旁边加上一个单人旁,成为“傣”字,这是傣族的由来,也正因为他们受到我们国家的保护,才得以享受现今的幸福安康。所以这也就不奇怪为什么傣族和泰国的风俗习惯,人情典故有非常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朝拜南传佛教,信仰、文明、生活习惯等都相差无几。

在傣族部落,隔着一条公路的距离,便是佛学堂,里面有一颗菩提树,树干粗壮,枝叶繁密,是他们的神树,收到保护,不允许任何人破坏,就连掉在地上的树枝、落叶都不许人为破坏。因为传说菩提树是释迦牟尼悟道的树,他们演习这一传统。此外,还有就是菩提树是老人死后,火化后升天的地方,是他们的精神象征。

傣族是女尊男卑的民族,也就是说女人挑起整个家庭,男人只需要在家带孩子、煮饭、吃喝玩乐就行。他们也会吵架,吵架后的男方会跑回娘家。需要说明的是,傣族虽是部落聚集,结婚却不是通村落结婚,而是从其他村落取男方回村。男方与女方吵架后回村,用不了多久便会乖乖的回来。又开始带孩子、煮饭、吃喝玩乐。

和我们讲解的“撒多利”非常之有趣,好客的她带着一副笑脸相迎的态度照顾着我们,她说现在他们这里还实行工分制,像今天她招待我们,如果是30人以下的团,会得到1个公分,以上就2个公分,而今天她家的农活,也不用她去做。

可要得到这样的机会,不是一般的“撒多利”可以的,首先要会说普通话,也就是读过书,还有就是要照顾好到村里的每位客人,这样她们才会得到一个公分。我们这位“撒多利”之所以能有此机会,正因为他爸爸以前将她送入汉族学校学过,也就是这样,耽误了她取男人。

傣族的追求方式也很特别,男人要娶女方,首先要让女方知晓,其中第一项就是约会。怎样把女方约出来呢。在傣族,他们的房间不隔层,一大家子住在一起,只以帘子隔开,黑色帘子是老人,结婚的夫妇用红色帘子。在这些帘子区分中,面对着住宅,最左手边的一间便是女儿所住的房间,男方想约女方女儿,晚上只需要拿竹竿去悄悄的敲最左边的一间隔层,三到五次,女方若有意,便会悄悄下来见面,无意,男方敲破房子女方都不会见面

我一直没明白为什么女方要住在最左侧,直到我进入傣族家做客,才发现一些玄机。

傣族的房屋是两层,房子为木建筑结构,整栋房子找不到一颗螺丝钉,都是以木头架构,能防8级地震。他们的梁柱不同于我们古代的圆柱体,而是方形,这样可以防止蛇在上面攀爬。柱子有两根很重要,一根是顶梁柱,也叫祈福柱,游客可以触摸,以得到祝福,二根是灵魂升天柱,家里老人在死之前,会被脱去衣裳,光溜溜的靠在上面,死后会请法师念经,让他的灵魂依附在柱子上,以保平安。尸体会在一天内被运出,焚烧(趴着,躺着的人有时候会坐起来),骨灰会被抛洒至各地田间,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在傣族房屋的两层,左边联通着楼梯,楼梯口进去的第一间房屋,便是尚未结婚的女生住所。也就是说,女方所住的地方,在晚上可以偷偷地溜出去约会,家里面的人是不会在意这些。

当爱情到一定的成熟期,男方为嫁到女方家,就必须要做三年苦工,这三年不仅考验男方,也是在检验女方。考验男方是看其心诚不诚,检验女方,就是看男人喜欢的那位女人身体素质好不好(据说是看女人戴的银器,颜色泛白为佳,黄和黑不好)。如果不好,男人死活都不会嫁到女方家。

若前期一切成功,男方自然能顺利入赘女方。之后就看他俩爱情的结晶是生男还是生女,若生男孩(男人又被叫做赔钱货),她家的门会关闭三天。若是女儿,会杀鸡杀猪宴请四方相邻。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傣族的这种婚嫁习俗还闹过笑话。许多知青为追求傣族女孩,有样学样的去效仿,结果不清楚具体位置,把人家老人级别的人惊醒。这是很不好的一件事。

关于男女之事,傣族在以前是拒绝与汉族通婚,其原因很简单,就是怕汉族抢占他们的地盘。可文化大革命十万知青下乡,哪儿挡得住,于是就发生各种情事。这些事发生也罢,可问题就出在“高考恢复”这事上。很多知青在当地安了家,准备在这里过一辈子时,听到这个消息,不顾子女,要去参加高考。据给我们讲解的“撒多利”介绍,说很多人回去之后,便不在回来,在当地留下许多孤儿寡母。有的孩子长大后,还去找过他们的父亲,有的已在当地成家,自不会认这些孩子。

当然也有好的,通过高考后,取得成就,会在这里新建学校,帮助他们教育下一代。这些故事还被拍成一部叫《孽债》的电影。我是没看过,倒是随性一行人中,妈妈辈的人有不少看过。

知青带给傣族人文化与科学知识,同时也伤害过他们。这是历史遗留问题,现在的傣族人除一些老人外,似乎对这件事已释然。他们也开始接受汉族入赘到女方家。

在傣族,有个奇怪的现象:人不会长白头发。也就是说“白头到老”的成语在他们那里不成立。我不知道为什么,只是听“撒多利”说是用银梳子梳头的缘故,什么蒋疙瘩碾碎,配以温水,之后沾上银梳子梳头,就能有此功效。她在那里说了许多银子怎样治病的偏方,怎么治疗风湿,孕妇怀孕后,如何只花四五天时间便可恢复正常,怎样快速刮痧等等。到后面我听得腻歪得很,也就失去了耐心。后来才晓得,原来走了这么大一圈,她是想卖银器。那她介绍傣族文化的这些部分,真假有多少,又掺了多少水分在里面,我不得知。

现在想想,都在为那些花一千多块钱买银梳子的人头疼,尤其是一对老夫妻,身上没钱,宁愿回去把钱打过来,也要买那银梳子。

人呐,以前明明在文化与智力上取得的优势,谁曾想在这里惨遭滑铁卢。这事使我明白,一个民族,如果掌握了先进的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便到了回击的时候。这也正如他们流传的一句老话: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把你顶到天上。这事儿,能怪谁呢?

注:文中内容凭记忆所写,未查实,不具有史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