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易经术数 > 正文

历史上真实的南北朝——玄学和儒学

南北朝时期,老庄“自然”和儒家“名教”的统一,不仅是何晏、王弼的思想,而且是西晋玄学的主流思想。

《世说新语•文学篇》记有这样一个故事:“桓宣子(修)有令闻。太尉王夷甫(衍)见而问曰:老庄与圣教同异?对曰:将无同。太尉善其言,辟之为掾。世谓三语掾。”

差不多同样内容的故事又见之《晋书•阮籍传附瞻传》:“阮瞻见司徒王戎,戎问曰:圣人贵名教,老庄明自然,其旨同异?瞻曰:将无同。戎恣嗟良久,即命辟之。时人谓之三语掾。”

故事出之王衍、桓修还是出自王戎、阮瞻,问题不大。

他们都是西晋玄学的正统派人物,代表的都是玄学中的主流思想。

在正统派眼里,名教、自然是统一的。

魏晋之际,司马氏为了夺权,对党于曹氏的反对派,采取了残酷的镇压手段。

这就使得玄学阵营出现分化。

依附司马氏的一派(他们之中也有并非真心依附,只是在恐怖面前不得不低头),一面谈玄一面不离名教。如王衍,就一面谈玄,一面欣赏桓修的老庄和圣教“将无同”的答案。山涛“性好老庄”,是所谓竹林七贤之一,他曾上疏晋武帝,劝他对百姓“崇风尚教以敦之”(《晋书•山涛传》)。

所谓“尚教”,自然是儒家名教。党于曹氏的一派,他们不愿意与司马氏合作,但又怕有杀头的危险。于是他们一方面向司马氏低头,一方面又旷达放诞,不务世事。阮籍和向秀就是例子。

据《晋书•阮籍传》称:阮籍“本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卧为常。”嵇康被杀后,向秀应本郡计入洛阳。司马昭问他:“闻有箕山之志,何以在此?”向秀回答说:“以为巢许狷介之士,未达尧心,岂足多慕。”(《晋书•向秀传》)

对于魏晋玄学之盛,也不能过于夸大,好像魏晋时期只有玄学。

应该看到的是:玄学只是洛阳之学,而且只是洛阳第一流世族之学。

洛阳城外无玄学,洛阳第一流世族之外,无玄学。

洛阳以外,仍有儒家的传统地位。洛阳以外的士子,仍是读儒家传习的经书。

永嘉乱后,一部分洛阳世族渡江而东,装在他们头脑里的玄学思想也随之东渡了。

《晋书•卫瓘传》附孙《卫玠传》记载:“(玠)好言玄理玠以天下大乱,欲移母南行母泣涕从之。至江夏遂进豫章。

是时,大将军王敦镇豫章,长史谢鲲,先雅重玠,相见欣然,言论弥日。敦谓鲲曰:昔王辅嗣(王弼)吐金声于中朝,此子复玉振于江表。微言之绪,绝而复续。不意永嘉之末,复闻正始之音,何平叔(何晏)若在,当复绝倒。”

卫玠,可以说是稍后于阮籍等人的玄学代表人物,他也从洛阳来到江东。

东晋初年掌权的人物,如王敦、王导、庾亮,都是玄学中或受玄学影响的人物。

东晋一朝,玄风是相当盛的。

王、谢等世族子弟,虽然大多没有哲学头脑,不能谈玄说理,阐述老庄,他们的生活情调却是正始遗风。

梁朝时期,玄学似又一度小盛。《颜氏家训•勉学篇》称:“何晏、王弼,祖述玄宗,递相夸尚,景附草靡洎于梁世,兹凤复阐,《老》、《庄》、《周易》,总谓三玄。”

儒学传统地位的继续关于魏晋时期地方上仍尚儒学,可从《晋书•儒林传》的人物大多是地方上的人得到启示,也可以此作为一种证明。

《晋书•儒林传》中的人物,都是地方上的人。他们来自:吴郡钱塘、巴郡临江、东海襄贲、会稽余姚、济南东平、济北卢县、高密淳于、上党、雁门、庐江潜县、弘农、东莞姑幕、鲁国、陈留、京兆、乐陵等地。

他们教授生徒,有的有数千人;有著述,往往都是潜心儒术,家世好学。他们传经授业,在地方上都是很有影响的。

范宣家于豫章,范宁为豫章太守。“江州人士,并好经学,化二范之风也。”这些儒家,除少数为地方著姓,多数是“家贫”,能“安贫乐道、“潜心著述”。

《晋书•儒林传》,反映了地方上儒学之盛,是儒学的天下。

洛阳以外,地方人士要读书,都是读儒学经典的。

在十六国的君主中,如刘渊的儿子刘聪、石勒、荷坚等及北魏的孝文帝,都是重视儒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