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五行、六十四卦,从辞源上来讲,就是跟日光有关。“万物生长靠太阳”。地球上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阳光的照射。若没有了阳光,那是永久的寒冷和黑暗。阴、阳爻作为卦爻符号模型中最基本的符号,刻画阳光的照射,可谓与生俱来的专长。中国地处北半球。地球自转,同时围着太阳公转。但地球自转的轴线并不垂直于它的公转轨道面,它是倾斜的,成23。7'的倾角,即赤道圈跟黄道圈之间有这么一个黄赤交角,这个交角正是产生二至〔冬至、夏至〉二分(春分、秋分〕的原因。太阳正照北回归线时,则为夏至,对身居北半球的人来说,这是日照最长的一天;太阳正照南回归线时,则为冬至,这是日照最短的一天。太阳正照赤道时,就是春分或秋分。卦气说正是抓住了这个显著的特征下手的。比如十二消息卦,用复卦对准了冬至点,它最下面的阳爻,表示“一阳来复”,因为从冬至日后,日照开始变长了。跟夏至点对应的是姤卦,它最下面的阴爻,表示阳极返阴,从夏至日后,日照开始变短了。春分和秋分分别对应的是大壮卦和观卦,前者描写阳气(即光〉逐渐壮大的中途状态;后者描写阴气(即暗〕逐渐壮大的屮途状态。对于大自然来说,日照是温暖的源泉:一分阳(光)对应一分热,一分阴(暗)对应一分寒。十二卦消息卦十分形象、十分准确地用阳息阴消和阴息阳消的循环往复,标记了天地自然之气关于日照的内容。
日照是重要的,是本质的,但不是自然生态的全部。因为阳光射在大地上,是通过光热效应在地面上以热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时,什么样的环境自然会影响到它不同的效果。
在中华大地上生活的人,都有这样的感受:冬至过后,虽然白天开始变长,但最寒冷的日子并没有过去,春姑娘还没有来到。一年天气最冷的日子,要到小寒、大寒数九严寒的时候。立春才是春的起点。同样,夏至以后,白天开始短了,但最热的日子并没有过去。接下来的小暑、大暑,才是大汗淋漓的时光。要告别酷暑,得等到立秋。《内经》说:“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我们的先人已经敏锐地观察到并且指明了这个事实:从冬至阴(暗)之极,到大寒寒凉之极,需要三十天,到立春则需四十五天,即三个节气的时间;从夏至阳(光)之极,到大暑炎热之极,也要三十天,到立秋,则需四十五天,也是三个节气的时间。这是什么原因呢?张景岳在《类经图翼》中作了解释然而一岁之气始于子,四季之春始于寅者,何也?盖以建子之月,阳气虽始于黄钟,然犹潜伏地下,未见发生之功。及其历丑转寅,三阳始备,于是和风至而万物生,……故阳虽始于子,而春必起于寅。”这是说明阳气还要有一个气化的过程。或者说,天气还要跟地气产生交互作用,才能形成人们实际感受到的地表的气候状态。这使我们想到古人所谓“天有阴阳,地有五行”的话了。
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天有阴阳讲的正是太阳对地球的照射。六十四卦\卦爻符号模型正是通过卦、爻象,刻画了由阳光对于北半球的照射而产生的阴阳变化状况。这阴阳是第三遑阴印艽行学说和8然生态棹式形成自然生态的源头。然而,仅论天还不够,还需要论到地。这个地不在别处,而正是古老的中华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