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赵云自称“常山赵子龙”,由此我们知道赵云的籍贯在常山郡,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在西汉建立之初,常山郡叫恒山郡。后来为了避开汉文帝刘恒的名讳,就将恒山郡改为了常山郡。
避讳是我国古代所特有的,遇到前代帝王或尊长者的名讳,必须要回避。这也就衍生出许多有趣的现象。
一、因为避讳名字一改再改
唐代的史学家刘知几,字子玄,著有《史通》一书。唐玄宗李隆基即位后,因为“几”和“基”同音,《史通》的作者就只能叫刘子玄而不能叫刘知几了。到了清朝,为了避开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的名讳,又将刘子玄改为了刘子元。辛亥革命后,又将刘子元改回了刘知几。
二、因为避讳辞官
南朝的史学家、《后汉书》的编写者范晔被任命为太子詹事,范晔的父亲叫范泰,“泰”与“太”同音,范晔就无法上任。
北魏大臣李延实被任命为侍中太保,李延实的爷爷叫李宝,“宝”与“保”同音,李延实就辞去了侍中太保的官职。
同样的道理,李贺的父亲叫李晋肃,所以李贺被人举报,导致他不得考取进士。
三、因为避讳改官名
最有名的就是因避讳唐太宗李世民而将“民部尚书”改为“户部尚书”。后来又因要避讳唐高宗李治而将“治书侍御史”改为“御史中丞”,各州的“治中”改为“司马”。我们中学学过的《小石潭记》就是柳宗元担任永州司马时写下的。
四、因为避讳改物品名称
我们今天所说的野鸡在汉代以前叫做“雉”,当时的“鸡”专指家养的鸡。为了避刘邦之妻吕雉的名讳,才将“雉”改称“野鸡”。
山药的命运同样很坎坷。山药本叫“薯蓣”,因为唐代宗叫李豫,“蓣”“豫”同音,“薯蓣”就被改名为“薯药”。又因为宋英宗叫赵曙,“薯药”就只能叫山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