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德昂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

德昂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德昂族具有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历史,你知道德昂族的节日和风俗习惯有哪些吗?

德昂族简介

德昂族,于缅甸称巴朗族。是中国、缅甸、泰国的少数民族。德昂族旧称“崩龙族”,1985年按照本民族意愿改为德昂族(有岩石的意思)。中国武术梅花拳发源于此。

德昂族分布于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五县一镇及保山、临沧、思茅地区的各县,潞西县三合山和镇康县军弄等地是德昂族的聚居区。德昂族使用德昂语,大多数人通晓傣语、汉语或景颇语。德昂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不少人能用汉文或傣文。

德昂族是中国西南古老的少数民族之一,源于古代的濮人,与哀牢有密切的关系。公元前2世纪就居住在怒江两岸,是开发保山、德宏一带较早的民族,在唐宋时期已能自制陶器。历史上德昂族的先民曾在12-15世纪时建立了金齿国,后来逐渐衰落,元以后成为傣族土司的属民。至今在潞西县芒市河边等地还有古代德昂族的巨大村落遗址。德昂族信上座部佛教和原始宗教。过去男孩儿到10岁便要入寺为僧学习佛经,几年后便可还俗,也有少数升为佛爷。

德昂族的节日

出洼节/开门节

出洼节,德昂语即幵门节,云南省德昂族的节日。每年傣历十二月十五日,即进洼节的最后一天举行,节期为三天。这季节农忙已过,新谷新棉上市,所以又是庆祝丰收的日子。这天,要举行隆重的宗教仪式,小伙子们手拿纸花,打着象脚鼓在寨中游行,老人们则进佛寺烧香。人们要把进洼时送到佛座后面的东西取出来烧掉,表示佛已出洼。十六口举行佛爷出洼仪式,所有的未婚少女都要进佛寺拜佛,以感激开禁之恩。十七日,要举行赶摆和盛大的赕佛活动。早饭后,青年男女纷纷集中,由佛爷出来施经布道。随后,男女老少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人们欢歌纵舞,互相祝贺。男女青年更是精神振奋,又可以寻找意中人了。各种活动往往持续到深夜。

泼水节

德昂族泼水节,云南省南部德昂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中旬举行,节期一般为三天。节前,人们制新衣,做米粑,并准备好泼水工具。老年人要到佛寺,搭盖节日为释迦牟尼雕像洗尘的小屋。小伙子们在节前都躲到僻静的地方,精心编制竹篮,在节日前三天送给自己意中的姑娘,如果节日那天姑娘背的是小伙子送的竹篮,就表明得到了姑娘的爱情。节日第一天清晨,人们敲起铓锣和象脚鼓,穿上漂亮的衣服,上山采花,因此这天又叫采花日。傍晚,人们回到村里,互赠鲜花,表示友好、吉祥。入夜,青年男女则欢聚一堂,演奏葫芦笙、对歌、跳舞。

第二天是泼水节的高潮。清晨,全村善男信女都着新装,姑娘们头插鲜花,妇女们准备米粑、幡旗、香柱和蜡条等供品,送往佛寺供奉。人们要在佛寺周围堆沙选塔,然后围塔而坐,聆听佛爷念经。浴佛开始,人们把一尊佛像抬到天井中的洗尘小屋中,妇女们将香花泡成的香水洒向佛像,即为佛洗尘。浴佛礼毕,便进行泼水仪式,一老人从竹水筒里拿出一束鲜花,将水轻轻地洒向周围的人群,以示泼水开始。于是人们在象脚鼓的伴奏下,将竹水筒高高举过头顶,将水滴到老人们的手上,祝愿他们健康长寿。老人们伸出双手,将水捧在手里,一边念祝词,一边向人们道喜。仪式过后,人们便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翻山越岭,来到泉边、河边进行热烈的泼水活动。

泼水分文泼和武泼。文泼时,舀起一勺净水或用花枝沾上水,说着祝福的话,洒在对方的背上,被泼的人要高兴地接受祝福,不得跑开。武泼可互相追逐,被泼者也可躲闪。第三天是泼水节的尾声,青年们相约泼洒一阵之后,便找意中人谈情说爱。关于德昂族泼水节有一个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几个仙女,羡慕人间美景,悄悄飞到人间,在一次洗澡中不慎被人们发现,仙女们含羞披衣飞回天庭,临别时告诉德昂族先民,在每年清明节后给佛洗身,她们就会降福给人间,从此,德昂族每年举行泼水节以祈祷幸福。

烧白柴

德昂族烧白柴节是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的宗教节日。每年农历十二月十四日晚举行。节前,要派十多个人砍来一种无皮,外表呈白色的树木俗称白柴,按“井”字型架在村寨附近。节日这一天,各家各户要杀猪宰鸡,美餐一顿。晚上,到佛寺把佛像“请”到村寨外,烧起白柴火,然后,大家围火而坐,与佛像一起烤火:十二月为寒冬时节,烧白柴以示给佛取暖。故寺院佛爷这天晚上也要到火堆旁为大家施经布道,大家边烤火,边随佛爷念经,以祈生活安宁。

供登满

供登满,德昂语即祭地,供登满是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每年播种包谷结束时举行。届时全寨凑钱买猪、鸡各一只,每户准备一箩碎石。祭祀时,在地边栽一根木桩,把碎石倒于桩旁,然后杀牲设祭,求地鬼保佑庄稼免受灾害,颗粒饱满。这一天,全寨人不许动土,也不能舂米,以免触怒地鬼。

供家堂

供家堂,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一般是每年祭两次,时间不定。当年若修屋盖房则要大祭一次。祭祀时,用七碗米,七碗饭,每碗上放三枚铜钱。另外准备七堆草烟,七堆茶叶,七小块铁,一套衣服,一碗水,十四面纸旗,十四朵鲜花,插在用芭蕉叶卷的筒上。然后请村里管理祭祀的“达干”念诵经文,以祈家堂神保佑人畜两旺,五谷丰登。念毕,“达干”端水在房内、房外泼撒。供家堂结束后主家要设宴款待“达干”,并取部分供品敬奉。

谷魂节

谷魂节又称祭谷魂、祭谷娘,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祭祀节日。德昂族认为谷种上附有谷魂,所以种谷的每道工序都须祭谷魂。四、五月间正值耕种季节,男人们将全寨子的旱地犁过,待妇女们整地后,全寨人穿戴整齐、敲锣打鼓,去各家地里撒谷种,并在地里念经,妇女们喊叫谷魂归来看守旱地,不要让野物践踏庄稼。祭毕,在地里聚餐。客人必须带一碗米或一点菜蔬给主家,主家则尽力款待。薅草季节要举行全寨性祭谷魂仪式,届时,全寨各家各户携带炊具,米、蔬菜,糯米粑粑和芭蕉等供品,前往旱谷地,由和尚或家长诵经。德昂族认为谷魂有十闪个子女,故诵经时要点其名,先念子名,再念女名,意将他们都已请回供于老人床头的竹箩内。每月逢十三、十五、三十日的早晨,都要盛点米饭和菜供于篮内,插几面各色小幡旗在上面,以示让谷魂分享。打谷时,由妇女们提着酒肉,饭菜之类供品到地里请谷魂起床、洗脸、吃鱼肉,喝蜂蜜、吃糖和芭蕉等等,祭完谷魂妇女们又将谷草抛亍谷场,还要拿两三粒新谷,装于谷箩中,箩上放一个用竹篾编织成的装谷魂的小房子。在背谷魂回家途中,不断呼喊谷魂归来。若途中遇熟人,不可谈话,否则要将谷魂吓跑。老人们等候在竹楼前,待妇女到家时便喊:“谷魂归来,这是你的家。”然后,老人接过竹箩置于囤箩之上,每天在早晚用餐时都要进行祭祀。

换黄单

换黄单是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九、十月间举行。节前,各佛寺所辖区的人们要准备香烛、纸钱、食品等供品,还要准备好佛像穿的黄单以及佛寺里悬挂的各种布单。节日当天,携带所有物品,到佛寺进香拜佛,寺院的佛爷这天要为人们讲经。群众把准备好的黄单给佛像换上,将旧的黄单取下来,以示信仰的虔诚。

祭幡杆

祭幡杆节云南省思茅、澜沧一带部分德昂族宗教节日。每年傣历三月十五日举行。当地每个德昂族村寨中心都栽种着一棵高大的“神树”,四周再栽几棵小“神树”,并以竹篱围住,谓之“幡杆,。届时,全村老幼停止生产劳动和禁出远门,均集中到幡杆前举行盛大的祭祀神树活动。祭前每家都要制作一矛状木杆,以护卫幡杆。放矛杆时,须请人诵经,然后由各家家长跨人篱内,将头年靠在幡扞周围的矛杆取出,换上新矛杆,并用白线数根将所有长矛缠绕于幡杆上然后祈祷全村平安无事。祭祀时,将各家送的糯米粑粑集中供祭。祭祀结束,由一位懂得佛经而又德高望重的“安长”把糯米粑粑分给参加仪式的人。在祭幡杆的当天下午,所有寨门要道,要派两人看守,防止外村人畜进人,即使是亲朋来访,也不得闯入,否则认为会给全村人带来不幸,违犯者交村老酌情处罚。

祭鬼树

祭鬼树节是云南省保山一带德昂族民间的宗教节日,每年泼水节(农历四月)后第三天举行。这一地区大一些的德昂族村寨,都有四个寨门,谓之“鬼门”,“鬼门”边有一棵大树叫“鬼树”;祭“鬼树”是在夜间五更时分,由二十到三十个成年男子抬着一块画有龙、虎等凶猛野兽的木牌,边敲傻边高声念经,送到“鬼树”边,再供些米饭和小菜,然后悄悄溜回家。去时敲锣念经意在让鬼听到后退出鬼门,返时静悄无声是怕鬼知道后跟随回家。

祭天

祭天节是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每年农历七月择日举行,祭天时,各家携一只鸡,一壶酒到自家地里,杀鸡时,鸡头须朝上,让鸡血向天喷洒,然后,将鸡向空中抛去,并洒酒一盅,表示将鸡酒奉献给天。相传在洪荒远占,世上仅有天王和地母。他们感到很孤单。有年七月,狂风刮来一百片树叶,天王自言自语地说:“这一百片树叶,要都能变成人就好了。”果然,一百片树叶变成了一百个人,其中男女各半,这一百人就是后来德昂族的祖先,所以,德昂

族人每年七月要举行祭天仪式。

仁登阿卜

仁登阿卜,德昂语即祭龙,云南省德昂族宗教祭祀节日,每年农历三月,由佛爷选定具体日期举行。届时,全寨男女老幼都前注清水池边,杀猪,宰鸡进行祭祀。佛爷在一张白纸上画好一条龙,然后,点燃香烛,念诵经文,并把画有龙的纸放到水面,人们随之叩拜。叩拜完,大伙便聚在一起共同饮酒。这天,允许酒后吵驾、殴打。即使被打得鼻青脸肿,动弹不得,谁也不去劝架,直到双方打得有气无力为止。有些人就地睡到天黑方归。第二天,人们再次相聚,头天打架者奏相互道歉。和好如初。

洗手脚日

洗手脚日是德昂族民间的传统节日,每年清明节后第七天举行。届肘,晚辈要为长辈举行洗手洗脚礼。先由晚辈端一盆温水到长者面前,然后向长辈合掌叩头,并述说自己一年来哪些地方对长者不够尊重或违背了长者的教诲,恳请长者原谅。长辈也检讨自己在某些方面表率不够,希望今后团结和睦,共同治理好家庭。随后,晚辈为长辈洗手洗脚。若父母已故,兄嫂、姐姐亦为长辈,并说明父母不在,兄嫂、姐姐犹如父母,应接受弟妹的洗手洗脚礼。出嫁和入赘者也要偕同配偶回家为长辈举行洗手洗脚礼,并要向长者敬献一小包茶叶和几块糯米粑粑。传说有一个不孝之子,于清明节后第七天,在山上干活时被乌鸦反哺的情景所感动,决心要好好服侍妈妈,以报养育之恩。这时失明的妈妈摸索着来为他送饭,不慎跌倒,他想跑过去搀扶,妈妈却误以为儿子来打她,一头碰死在大树上。儿子悲痛欲绝,砍倒那棵大树,用树干雕刻成妈妈的像供在家里。每到清明节后第七天,他都要淋洗木像,由此形成节日。

宪摄母

宪摄母,德昂语意为祭蛇神。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民间祭祀节日,每年农历腊月二十日举行。这天,全寨人不干活,不吃荤,人人要洗澡。德昂族各村寨都在村边选一棵较大的树为蛇神,四周砌有围墙,平时不让人走近。相传有人曾砍了蛇神树上一根树枝,夜里,蛇神找来,把他的脖子扭歪了。祭蛇神树必须是素祭,故参加者必须人人身净衣洁,各自带点粉条,豆腐,青菜之类献给蛇神树,并将牛笼头一副,长刀一把,挂于蛇树上。祭时,寨老打卦,对蛇神树念经祈祷,人们跪拜,以求蛇神保佑人畜兴旺。

做摆

做摆是云南省西双版纳等地德昂族宗教节日9节日时间不定,一般每年一次,但做摆消耗较大,经济不充足时也可以三四年做一次。德昂族认为做摆可使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寨安宁,做摆前,主办者要准备大量的米、肉、油、纸张、香烛等物品,还要准备几尊菩萨像。从做摆前几天开始到结束,远近寨子都有很多人来参加。主办者要热情接待,提供吃住等。做摆第一天,人们敲锣打鼓到佛寺迎佛,佛像一到,人们忙举行狂欢晚会。第二天清晨,举行拜佛仪式,听佛爷讲经。早饭后,人们绕佛寺游行,沿途撒米花、放鞭炮、敲锣打鼓,一直持续到下午。晚饭后,人们照例欢庆一番,但程度不如前晚热闹。第三天,客人们纷纷离去,本村人将供品及佛像全都奉献给佛寺。最后,人们在广场上竖一高杆,系上旗幡,欢宴一顿,做摆宣告结束。

德昂族的风俗习惯

德昂族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明了本民族特有的审美观及其对美的追求。德昂族妇女服饰的别致在于以“藤篾缠腰”为饰。传说古时候德昂女子是满天飞的,男子为了将女子拴住,便用藤篾做圈,套在女子腰上,久之而成俗。德昂族妇女成年后,在裙子的腰部佩戴上五六圈或十余圈,甚至二三十圈藤篾制的“腰箍”。腰箍宽窄粗细不一,多漆成红、黑、黄、绿等色,有的上边还雕刻着花纹图案,有的还包上银或铝皮。德昂族妇女的裙子多为彩色横纹长裙,上可遮胸,下及踝骨,并织有鲜艳的彩色横线线条,不同支系在色彩、条纹上有显着的区别。德昂族妇女的头饰很特殊,妇女不留头发,剃光头,绕包头,包头两端如发辫垂在背后。有的德昂妇女婚后留发,戴黑布包头。

德昂族的装饰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五色绒球。在缝制衣服时,要在下半部用红、黄、绿等色水绒球镶上一周长方形的空格,中间再绣上花。男女包头巾两端也都钉上一些绒球,耳坠、挂包皆以绒球装饰。更为独特的是青年小伙子在胸前挂一串五色绒球,姑娘则在衣领之外装饰绒球。男子头裹黑布或白布包头,带大耳坠,银项圈,多穿蓝黑色大襟上衣,裤短而宽大。现在青年发式与汉族相同,已不戴沉重的首饰。

德昂族男子有纹身的习俗,一般在脚部、臂部或胸部,刺以虎、鹿、鸟、花草等动植物图案,作为装饰。

德昂族大部分地区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养子、豆类。个别地区以玉米、养子为主食。普遍喜欢饮浓茶,茶是待客必不可少的佳品。德昂族有嗜好草烟和嚼槟榔的习惯。

竹楼是各地德昂族共同的住宅形式。在德宏等地是一家一院,主房楼上住人、煮食、贮藏粮食等,楼下关牲口,附房用作堆放柴草和安装舂米用的脚碓。镇康地区若干小家庭同住一幢房子,房内中间有宽敞的走道,两旁为各小家庭住宅,间壁而居,各有火塘,所以竹楼较大,有的占地近四百平方米。现在部分德昂族的住宅与附近汉族的平房一样,多家同住的大竹楼也已为各家各户的小竹楼所代替。

德昂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不婚,很少与外族联姻。男女婚前享有恋爱自由,姑娘选择对象有一定自主权,但最后要征得父母同意。结婚时,男家要给女方一定聘礼。若夫妻不睦,男方提出离婚,只要出几斤米、几元钱,请村寨头人祭神权后,即可通知女方回娘家。女方提出离婚,要赔偿男方聘礼。新中国成立后,这种情况已发生变化。

德昂族行土葬,村寨有公共墓地。但久病或孕妇难产而死的则用火葬。

德昂族笃信小乘佛教和原始宗教。信仰小乘佛教中的润教派,可饲养猪、鸡和杀牲;信仰左底、多列教派者,不饲养猪、鸡、严禁杀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