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黑龙江省北部的佳木斯市、同江市、绕河县、抚远县等地方,居住着一个民族—赫哲族。他们是我国北方唯一的渔猎民族,至今还保留着祖先留下来的传统。
赫哲族,源于野人女真【东海女真】的赫哲部落。他们就是野人女真的后代!
野人女真,因其集聚地在黑龙江以东的临海地域,故又称“东海女真”。野人,顾名思义就是未开化的野蛮人!这是明朝人对于这群人带有嘲讽性的贬称。
他们的文明程度相当的差,文化水平极大落后,生产水平也很原始。靠渔猎为生,没有自己的文字,未接触过关内文化,生活还是很原始的。
明末,女真统一。尽管被建州女真征服了,但是,他们不接受融合。大部分继续留在原地不动。只有少数的族人跟着入关了。
清朝后期,沙俄侵占了他们的聚集地。从此,这群人成了跨国民族。经过历史长河的变迁,原来的野人女真部分跟满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融合了,有些就成了新的少数民族(俄罗斯把其国内的赫哲族误识别为几个民族)。
由于历史原因,赫哲族主要分布在中国黑龙江省北部和俄罗斯远东地区。人数总共仅有一万五千人左右。其中,中国的赫哲族只有五千多人,俄罗斯远东地区有一万多人。他们人数之所以稀少,绝大部分是死于战争和动乱。
新中国成立之初,祖国境内的赫哲族只有三百多人,他们和本民族的文化在那时濒临消亡。经过党和国家的关照,五十多年后,赫哲族的人口达到了五千多人。
时至今日,赫哲族依然保留了不少女真人的古老习俗。有人说赫哲语有些跟蒙古语相似,实际上,赫哲语还停留在明后期。其语言不仅保留了女真人古老的渔猎文化,更是保留了明后期,女真人被蒙古影响的历史痕迹。
由于长期保留渔猎生活,再加上很少被关内文化冲击,故赫哲族的语言词汇显得非常缺乏,其词汇绝大多数是有关渔猎生活的词汇。
赫哲族的文化主要是饮食、歌舞、自然崇拜、鱼皮艺术、图案、民族语言、伊玛堪说唱。
饮食方面主要是有关渔猎生活的,比如,各种鱼肉美食。
赫哲族的歌舞,主要是古老的猎歌、渔歌、和萨满舞蹈、仿生舞,每当庆祝活动的时候,就唱着描述渔猎场景的歌,跳着献给神灵的舞蹈。以及模仿各种动物行为的仿生物,比如,天鹅舞。其余类型的民歌均按照一定的礼俗情况下唱。
在自然崇拜方面,其崇拜的理念跟满族一样,都是崇天敬神和万物皆灵。比如,山川大地、河流湖泊都是大自然的魅力所在,怒可山崩地裂和大地滔滔,喜可天上人间和地上春生。
赫哲族没有产生刺绣和华美的服饰,但是,凭着就地取材和发挥智慧,他们创造了鱼皮艺术。一张张的鱼皮,不仅做成了衣服,更创造出了一种艺术审美,那些花纹的精雕细琢,都展现出了自己独特魅力。
在图案方面,赫哲族主要是雕琢了森林里存在的万物,比如,老虎、乌鸦、天鹅、飞鸟、野猪。这些动物们都以不一样的姿态展现出艺术的价值所在。对于赫哲族来说,那些图案是有形象和生命的。
说唱是每个民族都有的。满族有满族说部,而赫哲族有伊玛堪说唱,这是赫哲族的说唱艺术,相当于说书。表演的时候,没有乐器伴奏,全凭一人以讲故事的形式说下去。说唱的形式分读散类型的诗歌和唱词。比如,表演者讲故事的时候像在读散文,中途会有各种自言自语的呼喊,以及唱起歌来,就像汉族戏剧表演一样,说着说着,先自言自语各种呼喊,然后,就突然唱歌了。说唱的内容主要是赫哲的渔猎生活和历史文化、神话传说。赫哲族对于自己的文化,除了口耳相传之外,也靠伊玛堪说唱流传下来的。
如今,赫哲族也面临跟满族一样的命运,即年轻人越来越失去对本民族文化的兴趣。不管怎样,有年轻人喜欢文化是最好不过的。其他的,不必强求,只能顺其自然了。毕竟,这也是一种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