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这个词第一次出现在中国古代的文献中是在晋人郭璞所著的《葬书》——“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这里简明扼要的说明了“风水”的理论基础,以“生气”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但是现在我们发现无论是干什么基本上都跟风水扯上关系,村里盖个房子也要请风水先生来看一看才能安心,大到城市规划布局小到婚丧嫁娶,这都要有风水出面的,还分为什么室外风水、室内风水、阳宅、阴宅甚至连工作的好坏等都要和风水扯上关系。
俗话说,讲道理并不等于讲科学,现在的社会都是根据自然科学理论来进行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是讲究实验证据和逻辑思维推理的。但是风水的思维确实关联思维,不讲究逻辑环节的严密链接,把推理解释的中间过程往往搞的很神秘。加上风水道理本身的神秘性和人们对神秘性的好奇与敬畏,是风水文化存在与流传的基础。是一种古代的文化现象,主要作用的层面是文化心理层面,但是文化心理不等等同于客观世界。
风水的珍贵性在于其承载了人类和华夏先民关于自然灾难的认知及适应方式和理想的景观模式,风水说有时候是子虚乌有的,其来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特别是唯气论。所以说用现在科学是肯定和批判风水是荒唐的,因为本身风水就是古代科学时代的产物,是古代中国科学文化认知的文化现象,这跟现代科学是两码事。
现代的科学和中国风水运行的思维模式是不一样的,区分风水中科学、神秘与迷信的成分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一定要区分的话,风水中有一部分是能被现代科学所解释的以及现在还不能下结论的是连现代科学也无法解释的。比如《葬书》中关于水汽循环的理论,和现代地理学中论述大气循环的理论差不多,这部分就是所谓的科学成分。风水学中的福荫子孙,指导现在也没人能对它的正确与否下结论,属于不可知的成分,所以说科学不科学是没有意义的。风水的本质是追求人与人、人与环境、环境与环境的和谐,所以说大不可太过讲究认真。
从风水产生的背景来看,它是很朴素的自然景观学,和我国早期农业生产及水利建设的实践有很大的关系,是有合理的成分,其中又有很多玄学,又不好求证,所以不能简单的说科学不科学。它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由于人们认知自然环境的能力和水平有一定的局限,还有从事这个行业的人为了维护自己的饭碗,故意把简单的学问讲述的玄之又玄,故意不被他人识破,使得原本朴素的环境选择的学问,披上了迷信的外衣。风水中的科学、神秘、迷信的成分实际是可以区分出来的,但是有个前提,那就是用的人必须有科学的而非迷信的头脑。其实除掉风水的神秘与迷信,风水的理论体系和知识体系并不深奥,很容易为今天的景观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人居环境以及和谐的人地关系的建立所借鉴和利用。比如北京的四合院、紫荆城的建设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