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传统 > 正文

郑板桥的画竹子

郑板桥最擅长画竹,也最擅长表现各种环境下不同形态的竹子,自然他也非常喜欢竹子,他的水墨竹子,构图简洁,笔法健挺洒脱,于写意之中见写实功底,将竹之高洁素雅、坚韧不屈的物性尽现笔底。郑板桥的画竹子是他的代表作品,而且流传后世的竹子的画轴也很多,有《兰花图》轴、《墨笔竹石图》轴以及《竹兰石图》轴等竹子的画。

郑板桥郑燮最喜画兰、竹、石,认为它们有节、有香、有骨。他笔下的“四君子”在立意上扩大了文人画自娱的内涵,或用以寄托“用世之志”,或歌颂不为俗屈、挺然坚劲的精神。这种画外意突破了文人画自我表现的藩篱。此图是郑燮赠与友人的,从题诗上看,是他临时找来一幅自藏的画作,再补题诗以赠。图中以竹之劲挺、兰之清雅、石之坚韧来比喻“饮牛四长兄”的高尚品格。兰、竹置于陡峭的岩石之间,纵横交错,天机自然,秀逸洒脱中更见一种顽强的生命力。在画法上用具有力度的隶书笔法画竹,以纵逸的草书之法画兰,陡峭的岩石则以侧峰用笔简括勾勒出轮廓,略作皴染,三者交相辉映,相得益彰。岩石上的题款使画面本身倾斜的对角线构图变得平稳厚重,此外以楷书融入篆隶的“六分半”书欹正相生,清劲纵逸,亦增强了主题的内涵。

《竹兰石图》轴

《竹兰石图》轴图绘不畏环境险恶的兰竹在悬崖峭壁上生机盎然的景象。构图奇巧,不落俗套。以兰竹打破石壁单调的平面,令画面丰富而多变。同时,平整的石壁亦将纷纷杂杂的兰竹统一起来,令画面于繁乱中不失齐整。用笔率意,施墨润泽,为郑燮竹兰石画的代表作。

本幅自题七律一首,劝慰友人要象有君子之谓的兰、竹一样心胸开阔,“容纳百千端”。款署:“绍言老寅长兄教画,板桥弟郑燮。”钤 “郑燮之印”、“扬州兴化人” 白文印二方。朱文鉴藏印二方:“无所住斋鉴藏”、“雪浪斋主人四十以后审定真迹”。

《竹兰石图》轴,清,郑板桥,纸本,墨笔,纵123cm,横65.4cm。

《兰花图》轴

《兰花图》纵96.3cm,横48.2cm,轴画上方自题:“乾隆癸酉十二月二十五日,为粹西张道友写兰。板桥居士郑燮。”钤“郑燮小印”白文印、“扬州兴化人”白文印。左下又题:“素心兰与赤心兰,总把芳心与客看。岂是春风能酿得,曾经霜雪十分寒。板桥又题。”钤“鹧鸪”朱文印。癸酉为乾隆十八年(1753年)。

郑燮善画兰花,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亦有所创新。他评石涛画兰称:“石涛和尚客吾扬州数十年,见其兰幅极多,亦极妙。学一半,撇一半,未尝全学。非不欲全,实不能全,亦不必全也……。”他从书法中得到启发,主张“以书之关钮透入于画”,画兰则“兰叶用焦墨挥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因而他所画的兰花既融入了隶书的阳刚之美,又吸收了草书的机趣天然。

《兰花图》轴画兰花三丛,浓墨写兰叶,纵逸多姿;淡墨画兰花,花心用浓墨点醒,透露出兰花的幽香和生机。在构图上,三丛兰花错落有致,兰叶相互呼应,以增强画幅的整体感。两处题跋的安排打破了画兰普通的三角形平稳构图,别具一格。

《兰花图》轴,清,郑板桥画,纸本,墨笔

郑板桥的画墨笔竹石图轴

《墨笔竹石图》轴,清,郑燮绘,纸本,墨笔,纵127.6cm,横57.7cm。

画上自题:“饮牛四长兄其劲如竹,其清如兰,其坚如石,行辈中无此人也。屡索予画,未有应之。乾隆五年九秋过予寓斋,因检家中旧幅奉赠。竹无竿,兰叶偏,石势仄,恐不足当君子之意,他日当作好幅赎过耳。板桥弟郑燮。”钤“郑燮印”、“克柔”印。乾隆五年为1740年。

郑燮(1693—1765年),字克柔,号板桥,江苏兴化(今兴化市,旧属扬州府)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官山东县令等职。为人耿直,不事权贵,能书擅画,工绘兰、竹、石等。其画取法于明徐渭、清石涛等的大写意,运笔秀劲潇洒,横涂竖抹而不失章法。书法创“六分半”体,又称“乱石铺街体”,以隶书体参入行、楷体而别有韵致。著有《板桥全集》。因其独具艺术创新的言行和长期流寓扬州卖画,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