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姓名人生 > 正文

“令狐”——山西最大的复姓(1)

令狐氏起源1

“令狐”——山西最大的复姓(1)

一提到令狐(líng )姓,相信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令狐冲”。

但是,现实生活中,身边姓“令狐”者少之又少。今天,我们就聊一下“令狐”这一姓氏的前世今生。

姓氏起源

渊源一:

“令狐”这个复姓,属于以封地为姓,源于“姬”姓。出自西周时期乐官伶人之后,以官职称谓为氏。

《诗·邶(bèi)风·简兮序》载:“伶官,亦泠(líng)官,乐官也。伶氏世掌乐官而善焉,故后世多号乐官为伶官。”

西周时期乃至春秋战国,在周王朝和诸侯国中,伶官皆是内大夫,属天官所辖,即由王政直接管理,在国典、祭祀、迎宾、国丧等诸多重大活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令狐”村的记载

伶官之后有去“亻”(rén)简字为姓氏者,称令氏,读音作(líng)。

渊源二:

源于芈(mǐ)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国令尹子文之后,以官职称谓为氏。

《史记·卷一十》载:“令姓,令尹子文之后也。为车骑将军,军飞狐。”

令尹,为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姬姓诸侯国的太宰、相国,其职皆由有威望的王族嫡裔担当,辅佐君主掌管国家的所有行政事务,权力甚大,为楚国最高行政长官。

令尹子文,是春秋时期的楚国名相,对楚国的强大和北上争霸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令尹子文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令氏、尹氏。

临猗令狐村

渊源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国令正之后,以官职称谓为氏。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子大叔为令正。”杜预释:“主作辞令之正。”

令正,就是古代掌管王公官家文告辞令之官,鲁国首置其官,如同当今的秘书长。

其子孙后裔中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令正氏,后省文简化为单姓令氏。

渊源四:

相传,周文王有个儿子叫毕公高,毕公高有后代叫毕万,因功受封魏邑,成为了后世魏氏鼻祖。

春秋时期,毕万为晋国上卿,其后裔魏犨(chōu)为晋国名将,即史书所载之魏武子。魏犨的儿子魏颗,后来在秦晋之战中打败了秦军,俘虏了秦国名将杜回。

为了奖励魏颗战功,晋景公将晋国的“令狐”这个地方赏给他作食邑。魏颗的儿子魏颉(jié)就以父亲的封邑为姓氏,称令狐氏。魏颗为令狐氏得姓始祖,史称“令狐文子”。

唐朝时期,有姓源繁复的胡氏族人,后仰慕当朝赵国公令狐綯(táo),而改称令狐氏。由于令狐氏在全国也没有多少人,凡是有姓令狐的人来投奔令狐綯,他都像对待自家人一样,尽心尽力地照顾,帮助解决困难,那时有人还为自己不姓令狐还感到遗憾。于是就有人冒姓令狐氏,前去攀附。

温庭筠知道了这件事后,就写诗讥讽这种人:“自从元老登庸后,天下诸胡悉带令”,生动地反映了当时胡氏改令狐氏的现象。

不过,确实有胡氏族人改为“令胡氏”,当时有一个姓胡的人,听说与宰相同姓有好处,便在自己姓前加个令字,以“令胡”去冒充宰相令狐綯的本家人。后以讹相传,称令狐氏,世代相传至今。

令狐氏得姓始祖魏颗

渊源五:

源于嬴姓,出自战国时期秦国邑令之后,以官职称谓为氏。

战国时期,秦国将掌管万户以上人口的县级行政官员称为“令”,不足万户的县级行政长官称为“长”。

《汉书·百官公卿表》载:“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不足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唐时,在县级官制上废黜(chù)“县长”之称,统称“县令”,这种典制一直沿用到清末。

秦、汉时期为“令”者的后裔子孙,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令氏。

渊源六:

源于官位,出自曹魏、晋朝时期令君之后,以官职称谓为氏。

尚书令,在秦、汉时期为少府(太子)属官。汉武帝刘彻时期用宦者为其职,改“置中书谒者令”。汉成帝刘骜时期仍用士人,尚书令所掌为章奏文书,以为天子近臣。

在西汉后期,尚书令职权渐重。东汉时期,国家政务均归尚书台,其主官尚书令在制度上仍属于少府,秩仅千石,实际直接对皇帝负责,总揽事权。

曹魏、晋朝时期,尚书令多被尊称为“令君”。

南北朝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尚书令日益尊贵。

隋、唐两朝,以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最高长官为宰相,尚书令与中书令、侍中并为宰相。

不过,由于唐太宗李世民曾任此官,故后不置,改以“尚书仆射”为尚书省长官。

宋朝,尚书令班次在太师之上,为亲王、使相兼官,无实职。元朝曾设尚书省,而未设尚书令。

诸朝代中,各地对百姓爱戴的县令也有尊为“令君”者。

“令君”的后裔子孙中,有沿用其尊称为姓氏者,称令氏。

“令狐”姓氏的起源,至今已有两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后有省文简改为单姓狐氏、胡氏、猗氏者,与毕氏、魏氏同宗同源。令狐氏族人皆尊奉毕万、魏颗为得姓始祖。

(据《令狐冲的令狐姓,历经2300年,仍为山西土著》等,改写 李亚峰)